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中国的高等学校中基本得以确立。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中国的高等学校中,有了以教育学为专业的教授。近代是中国教育学科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授的职业行为对推动学科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这一时期教育学科教授的职业行为,无疑对教育学科今后的发展有一定启示作用,对从事教育学研究的学者也有一定借鉴意义。本论文遵循“以史为鉴”的原则,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典型个案研究法,就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的职业行为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第一章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与教育学教授相关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学、教授、职业行为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教学活动分析。主要从讲授课程和编写教材讲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一时期教育学教授无论是讲授的课程还是编写的教材讲义,门类都相当广泛,涉及了教育学科的方方面面。第三章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科研活动分析。一是译介国外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通过翻译国外的教育学著作,在教育刊物上发表介绍文章和邀请西方教育学家来华讲学等方式,把当时世界范围内较为流行的教育理论和思潮都介绍到国内,令人耳目一新。二是创立中国的教育理论。教育学科教授在对国外教育理论和思潮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实际提出适合国情的新理论。以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为例。三是创办教育学术团体。教育学科教授借助这一平台,研究相关的教育理论问题、实践自己的教育主张。第四章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服务社会活动分析。一是服务中小学教学实践活动。主要以俞子夷推广设计教学法为例。二是服务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以俞庆棠的民众教育实践活动和陶行知的“工学团”实践活动为例。第五章余论。分析了学科性质对教育学科教授职业行为的影响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职业行为对学科发展的影响。教育学科兼具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质决定了教育学科的教授不仅致力于教育理论的研究,而且对教育教学实践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格外关注。这对于今天教育学的发展不无启示。中国近代教育学科教授职业行为推动了分支学科的建立,促进中国教育学科体系的形成;推动中国教育学科科学化;使中国近代教育学科紧随世界教育学发展趋势的同时努力使之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