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厌恶对主动性攻击的抑制作用及其脑关联探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fl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动性攻击是攻击的一种主要亚型,指通过伤害他人来获得个人利益或实现个人目标的行为或倾向,包括对攻击线索的理性思考、工具性动机以及道德抑制与去抑制等心理因素,可以在没有激惹和情绪冷静的情况下发生,也被称为工具性(instrumental)、预谋性(premeditated)、掠夺性(predatory)、深思熟虑的(deliberate)或者冷血的(cold-blooded)攻击,通常伴随掠夺、控制和欺负等手段。恐怖袭击、校园欺凌、网络欺凌、抢劫、造谣等“为了获取利益而主动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属于主动性攻击”。研究抑制主动性攻击的因素,对于揭示主动性攻击的机制具有理论价值,对于主动性攻击的预防和干预实践工作具有应用价值。伤害厌恶涉及到在道德层对于攻击结果的消极预期,是抑制主动性攻击的重要道德因素之一。探究伤害厌恶与主动性攻击的关系,有益于我们把握道德机制在主动性攻击产生中起到的作用,以便寻找可能存在的抵御主动性攻击的道德路径。本研究计划通过实验法探索伤害厌恶对主动性攻击的抑制作用及其脑基础。伤害厌恶是指个体实施伤害行为或看到伤害结果时所引起自己的不安反应,包括伤害结果厌恶和伤害行为厌恶。伤害厌恶包括情感(对受害者痛苦的同情、共情)和认知(根深蒂固的内化道德标准)两种成分。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拟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通过诱发伤害厌恶是否可以延长攻击决策的时间,并减少主动性攻击的行为,即伤害厌恶和主动性攻击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研究一);(2)伤害厌恶会引起哪些脑区的激活,这些脑区的激活强度能否预测个体随后的主动性攻击行为,即伤害厌恶抑制主动性攻击的脑基础是什么(研究二)。本研究参考基于疼痛-获得任务发展出的“道德推脱的伤害-获得任务”发展出了“伤害厌恶的伤害-获得任务”,该任务通过伤害厌恶句子(例如“长时间电刺激带来的疼痛可能会持续较久”)来操纵伤害厌恶水平,并测量个体的主动性攻击水平,实现对两者因果关系的探究。根据研究一行为实验的结果,适当修改该实验任务后进行fMRI实验,探究实验室情境下个体伤害厌恶唤起时脑区的激活情况及其与随后的主动性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一有167名有效参与者(实验组88人,控制组79人),男女分别72、95人,年龄范围18-25周岁(M=20.46,SD=1.61)。研究一采取单因素被试间设计,使用两组不同质的句子操纵个体的伤害厌恶水平,并探究其与随后的主动性攻击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行为数据的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经由伤害厌恶句启动的个体,其伤害厌恶水平(M=2.85,SD=0.90)显著高于控制组(M=1.45,SD=1.01,t(72)=6.32,p<0.001,Cohen’s d=0.60);实验组参与者的攻击比率显著(M=0.52,SD=0.29)低于中性组(M=0.71,SD=0.25,t(165)=4.43,p<0.001,Cohen’s d=0.57);实验组参与者的攻击反应时(M=1331,SD=284.97)显著高于中性组(M=1233.05,SD=310.80,t(165)=-2.13,p=0.035,Cohen’s d=0.16)。为了更好的揭示伤害厌恶相关的脑区,研究二采用了被试间和被试内设计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即在完成了与研究一相似的被试间设计的实验后,采用单因素被试内ABBA平衡设计请参与者在15天-25天之后返回实验室完成另一实验条件的实验。研究二有效参与者共计50人(与研究一的参与者完全不重复),其中男性25名,女性25名,年龄范围19-24岁(M=20.06,SD=1.19);其中的43名参与者完成了两种实验条件的被试内设计,包括21名女性,22名男性,年龄范围19-24岁(M=20.13,SD=1.29)。研究二的行为结果与研究一的结果大多一致:(1)被试间设计的行为结果显示,经由伤害厌恶句启动的个体,其伤害厌恶得分(M=2.15,SD=0.80)要显著高于控制组得分(M=0.44,SD=0.35,t(48)=-9.64,p<0.001,Cohen’s d=0.81);实验组的主动性攻击比率(M=0.39,SD=0.28)显著低于控制组(M=0.68,SD=0.25,t(48)=3.844,p<0.001,Cohen’s d=0.49);但反应时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并不存在显著差异(t(48)=-0.185,p=0.854);(2)被试内设计的行为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伤害厌恶水平(M=1.96,SD=0.86)显著高于控制组(M=0.54,SD=0.44,t(42)=-8.24,p<0.001,Cohen’s d=0.76);实验组(M=0.46,SD=0.28)与控制组(M=0.49,SD=0.33)的主动性攻击比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t(42)=-0.712;p=0.481);而反应时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攻击反应时(M=1419.80,SD=252.87)显著长于控制组(M=915.20,SD=210.92,t(42)=11.081;p<0.001,Cohen’s d=0.86)。此外,研究二中两种设计下参与者的脑激活情况及其与主动性攻击的相关程度不尽相同:(1)被试间设计:以控制句条件为基线,两组参与者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右侧颞顶联合区以及楔前叶在伤害厌恶过程中显著激活,同时,这些脑区的激活水平与主动性攻击比率分别显著负相关(r1=-0.459,p1=0.001;r2=-0.324,p2=0.022;r3=-0.524,p3<0.001);(2)被试内设计:与基线相比,同一批参与者的右内侧前额叶、双侧颞顶联合区在伤害厌恶过程中显著激活,同时,该脑区的激活水平与主动性攻击反应时分别显著正相关(r1=0.520,p1<0.001;r2=0.578,p2<0.001;r3=0.288,p3=0.007)。综合两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通过句子引导产生的伤害厌恶能够抑制随后的主动性攻击行为;(2)双侧颞顶联合区、右侧内侧前额叶、右侧腹外侧前额叶及楔前叶是伤害厌恶所激活与主动性攻击有关的脑区。
其他文献
大肠杆菌(E.coli)是猪群中很多疾病,包括新仔猪腹泻、断奶仔猪腹泻、败血症、多发性浆膜炎、乳房炎、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 PEC)是一组不同种类的E.coli,不仅可正常定植于肠道,而且能侵入引起菌血症,并诱发败血症或局部肠道外感染,如脑膜炎、关节炎、肺炎、心内膜炎等。近年来,规模猪场着重加强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
达沃斯论坛是全球最重要的经济论坛之一,随着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在2017年冬季达沃斯论坛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发言更是让世界聚焦中国。然而,在所有的会议视频中,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大中城市遭遇“垃圾围城”的困局。传统填埋的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已经不再“经济”,我们需要一种更加经济、环保的方式来处理,以
背景:恶性胶质瘤是成人颅内最常见和致命的肿瘤。虽然不同患者的生存期存在差异,但总的来讲患者预后不佳。由于近年来胶质瘤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普及及诊治水平的提高,过去5
随着中国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市民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舒适的环境、无际的田野和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氛围,回归绿色、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海岛旅游项目不断发展,渔家乐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受到更多游客的青睐。那么,渔家乐旅游是不是发展得越快越好?渔家乐旅游会带来哪些影响?渔家乐旅游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本文试图从渔家乐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其所带来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
本文以贵州六枝地区、兴义地区、遵义地区、石阡地区及四川乐山地区这5个产地的多花黄精为试验材料,对其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比较,为贵州、四川黄精的药、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比色法测定黄精营养成分(还原糖、总蛋白质、总氨基酸和淀粉)含量及药用成分(浸出物、多糖、总黄酮、总皂苷和总酚)含量,结果显示,多花黄精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成分含量因产地不同而存在着较大差异,总氨基酸含量在9.527~18.745 mg/g范围内变化,淀粉含量在22.140~58.905 mg/g范围内变化,均以六枝地区的黄精
癌症,也称之为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而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癌症的治疗方式有手术、放疗、化疗,其中化疗是最主要癌症治疗手段,但是化疗会造成健
多西紫杉醇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聚集,保持微管蛋白稳定,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从而抑制肿瘤生长。其主要毒性为骨髓的抑制、消化系统的症状、过
会议
《活着》作为余华的代表作,出版后在国际国内屡获奖项,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部重要作品。小说中,功能上的土地为福贵的一生提供了从粮食到树根,从鸡到牛的生活生产资料;而
一、分析教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学完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清楚了染色体在遗传中所起的作用,而染色体主要由是DNA和蛋白质组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