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牛皮为原料皮,研究了过氧化氢用量、脱毛液pH值、脱毛液温度、液比及过氧化氢加入速度等因素的变化对过氧化氢脱毛效果的影响规律。分析了脱毛废液中羟脯氨酸和氮含量与过氧化氢用量间的关系。通过检测废液中各种指标、铬鞣效果和坯革性能将过氧化氢脱毛方法和传统的硫化钠脱毛方法进行了比较,并观察了生皮和革的结构在使用不同脱毛方法时的区别,从组织学角度找到了过氧化氢脱毛的原理。 利用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生皮中几种典型氨基酸在其与过氧化氢的碱性溶液作用后所发生的结构变化;分析了过氧化氢碱性溶液的作用对生皮的等电点、收缩温度及生皮胶原模拟物明胶的玻璃化温度的影响趋势。研究结果表明: 脱毛液pH值、过氧化氢用量的变化对过氧化氢脱毛效果影响最大,当脱毛液pH值高于12.5并且过氧化氢用量大于皮重的7.0%时,脱毛效果明显增强;脱毛液温度控制在25℃较宜,偏高或偏低均会使脱毛效果下降。较小的液比和较快的过氧化氢加入速度均对脱毛有着促进作用。但从废液中羟脯氨酸含量来看,过氧化氢用量不宜大于皮重的9.5%。 与传统硫化物脱毛方法相比,过氧化氢脱毛法不仅能降低脱毛废液的COD、硫化物、氨氮、悬浮固体含量,提高铬鞣革中Cr2O3含量和增大坯革的抗张强度,而且使真皮内毛根去除干净,胶原纤维分散快,革的粒面层与网状层间联结紧密。过氧化氢脱毛时毛由根部开始溶解。 过氧化氢脱毛时,毛中胱氨酸、皮板内丝氨酸、苏氨酸等发生结构变化, 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从而使毛的碱溶解性增大,生皮等电点被降低,生皮收缩温度及明胶玻璃化温度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