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倦怠以及专业承诺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指标,这对于学生学习终身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习动力等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在相关研究领域中,国内外许多学者都针对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专业认同、学习倦怠、专业承诺进行了较为广泛与深入的探究。据这些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的大学生平均学习倦怠水平较我国整体水平较高,专业认同水平要高出其平均学习倦怠水平,但要比总体水平要低。迄今的研究还极少见同时考察两者之间联。笔者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我国大学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当前的大学教育的宏观环境出发,期望通过实施有效的调查和分析,全面掌握我国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学习倦怠以及专业承诺的实际情况,同时,针对我国针对大学教育质量改革后我国大学生在相关方面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深入地比对和分析,找出二者间存在的客观联系,为我国大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提供帮助。此外,通过对大学生相关领域真实情况的全面调查和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当前学习的实际情况,使高校办学环境朝着更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专业认同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模式优化、课程规划以及专业引导等方面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意见,为增强我国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提升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及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等提供有效帮助。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数据来源于对1346名公办及民办高校教育类学生的调查。本调查研究,借鉴连榕等人(2005)、秦樊博(2009)关于大学生心理研究的各种调研办法,制定了调查问卷,并将调查结果运用SPSS软件量化,做出回归性研究。研究所得结论主要有:1.教育方面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认同处于相对较高的位置。区别存在于在不同年级、志愿、家庭所在地、学习条件之间的比较中;且这些区别间具有交互作用。2.专业承诺在教育类学生中处于较高水平,区别存在于不同年级、志愿、家庭所在地、学习条件、学校层次之间;同时,最初不同志愿的填报、原生活地点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3.学习倦怠方面,教育类学生的整体水平落后较为明显,同时区别在不同专业、不同生源地以及不同家庭条件当中同样存在;其中不同年级以及不同申报志愿和生源地之间具有一定的交互联系,在不同级别学历和学校间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交互特征。从整体上来看,经过教育质量优化和改革后的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倦怠水平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4.专业认同、学习倦怠、专业承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类专业学生中联系非常紧密。其中认识、情感、行为、适应与专业承诺显示出明显正相关;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又存在着明显的负相关关系。5.专业认同、学习倦怠在教育类学生中联系紧密。学习倦怠、专业认同之间显示出很明显的关联性。6.专业认同和专业承诺这两个变量能够对判断学习倦怠发生起到一定的负向有效性作用,且这两大变量对于学习倦怠35.8%的变异量能够给予合理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