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关怀伦理是以“关怀”为关键词对儒家伦理精神的整体性理解和系统性把握。儒家关怀伦理的理论源头可追溯到鲜有文字记载的传说史,以尧舜传说为代表的原始美德传说所流露出的“朦胧的关怀意识”构成了儒家关怀伦理的原始意象,这种“朦胧的关怀意识”伴随着殷周之际人文转向和人文精神的生长而日渐凸显,至孔子创立儒家后儒家关怀伦理的主题基本奠定。就思想内涵而言,儒家关怀伦理是一种“基于行为主体道德情感的关怀伦理”,即儒家所说的关怀、关照、关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行为主体之道德情感的表达和道德精神层面的关照。质言之,儒家关怀伦理的实质是以道德情感为基础的一种伦理形态。儒家要求行为主体要保持道德敏感性,要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不能麻木不仁、冷漠无情,都诉诸于人之道德情感。就儒家关怀伦理的表现形态而言,儒家关怀伦理呈现为一种差序格局的展开模式,即立足于行为主体道德情感而向外推衍——亲亲、爱人、惜物——的波浪式的“差序关怀”模式。从儒家关怀伦理的终极意义来说,表现为从日常道德生活实践去修己、尽性、推衍,试图赋予人之生命世界、生活世界以超越性、终极性的理论意义。其实,儒家关怀伦理所展现的这种“差序关怀”模式就是一种情感关系表达,即由行为主体自身延伸到行为对象的情感关照而形成的一种道德关系,这种关系诠释了一种积极进取的道德态度,演绎出一种自觉向善的道德追求,彰显了敢于担当的道德责任。如果将这种关系置身于某些特定道德境遇抉择之中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儒家的关怀指向和关怀态度就会更加明显,且富有一定的张力,展现出多层次的关系结构,这些关系使得我们能够更为广泛地理解儒家关怀伦理的价值意义。进而,我们将儒家关怀伦理进行跨文化的多维度透视,将其与西方关怀伦理、宗教关怀伦理进行对照反思。虽然与西方关怀伦理一样,儒家关怀伦理也是致力于构建一种充满温情的和谐人际关系,但儒家关怀伦理更为凸显了行为主体的德性与品质,而不仅仅依赖关怀者与被关怀者的“关系”来实现和维持这种道德理想。宗教关怀伦理的根本特征是以宗教神学作为人间获得福佑的最终保障,儒家关怀伦理与之在关怀的根本属性、发生动力以及价值归旨等方面存在鲜明差异。与此同时,我们对儒家关怀伦理缺乏详尽的境遇分析和浓重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进行了反思。最后,我们试图从中国社会生活与世界社会生活两个方向入手,依托儒家人本关怀、情感关怀、差序关怀、终极关怀等主要内容,分析了儒家关怀伦理的现实道德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