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青藏高原降水分布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on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GPCP(GlobalPrecipitationClimatologyProject)降水资料、地面雨量计资料、TRMM的3G68资料和TRMM的其它资料,对青藏高原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是通过卫星遥感探测结果,了解青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分布及变化特征。GPCP的分析结果表明青藏高原降水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且7月份是雨季降水最强盛时间,而3G68的结果表明8月份是夏季降水最强盛时期,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表明对高原降水的研究还有待深入。TRMM的测雨雷达探测表明青藏高原夏季多对流单体降水,且多夜雨,这与传统分析一致。本文还利用地面台站探空资料作了分析对比,研究了高原和平原地区的温度层结温度状况。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08点与20点都较平原地区不稳定,且青藏高原地区20点又较08点更不稳定,因此高原降水多发生于傍晚后。此外,论文还对青藏高原上—特殊地形降水个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陡峭地形强迫下降水结构、闪电、红外和微波信号特征。对高原降水的周期变化分析表明,1960-2000年地面雨量计资料分析结果显示,20世纪90年代末期高原东南地区处于偏湿期,而东北和北部则处于偏干期:GPCP1979-2004年资料显示21世纪初期,所研究的5个区域都处于偏湿期,说明了高原干湿分布的不均匀性。
其他文献
本文用南边界定常强迫的强迫耗散无辐散正压涡度方程来模拟非线性临界层,用江淮流域多雨年和少雨年4月的月平均纬向风场代替理想基流,将所得猫眼与当年夏季实际副高进行比较。
学位
该文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地面非常规的天气加密观测资料以及MM5V3.6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03年1月山东半岛北部地区发生的一次中尺度暴雪过程进行了
  20世纪末,新疆区域气候经历了由暖干向暖湿转型的变化。全疆气温普遍升高,大部分台站观测降水有增加趋势,沙尘天气次数减少,部分地区地面植被、生态环境有所改善。本文正是在
本文应用2004年10月份在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番禺)、珠江口沿岸(新垦)和乡村(清远)大气边界层观测的资料,对珠江三角洲大气边界层风和温度垂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