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商事立法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lo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商事立法,是中国近代商事立法史上的首次立法实践,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完备了中国近代的法学体系,有助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世界法律文明的相互融汇,为中国近代商法建设奠定了基础。晚清商事立法这段历史不该被遗忘,尽管它有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但它留给后人大量商法实践的宝贵遗产,研究这一课题,对今天的民商法建设将会有所帮助。如果能从晚清的商事立法史中汲取一些有用的东西,助益于现实的立法操作;或者为其他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可能有利的资料,是本文作者的心愿,希望在各位导师、方家、学友的批评指正下,我的这一心愿能有所实现。 据作者掌握的资料看,目前对该课题的研究比较薄弱,相关论文可谓凤毛麟角,也未见有系统的专著出版,相关研究仅散见于一部分法制史或中国近代史的论著中,前者如张晋藩教授主编的《中国法制通史》、李贵连教授的《二十世纪的中国法学》等。后者如朱英教授的《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 本文由源及流地从缘起、立法实践、主要立法部门和立法者及其执法部门、实际执行和特点及局限、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等五大方面对晚清的商事立法作综合考察,探寻出这次立法中诸多的历史规律性:商事立法在晚清出现的历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商法具体实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商事立法是在中国固有的经济根基遭受外界惨痛冲击的前提下,大批爱国志士以及部分封建官僚向外寻求富国强国之策的必然反应。但是,这些人并未认清当时中国既贫且弱的一个根源,那就是腐朽落后的政治体制与早已发生根本变化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这种把引进西方先进商法文明作为救国良策的美好愿望有时难免是镜花水月。晚清的商事立法欲求得发展,必定是曲折而又复杂的。 为深入探讨晚清商法实践的得失成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作者尝试综合运用法学、史学、法律社会学等研究方法对此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如运用法律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从动、静两态对晚清商事立法加以考察,衡量其得失,捕捉其全貌,作出公允评判:晚清商法实践制订的成文法成果较为可观,并为后继政权立法提供了蓝本,但是在法的实现方面,晚清商事立法留给我们启示:“徒法不2能以自行”,有治法,实际执法却相对滞后,只能使法治徒具虚表,根本无法取得以法治商、富国图强的实效。 当前,我国已加入WTO,现实提供给了我们机遇和挑战,我们理所当然地应该掌握好这一千载难逢的大好历史契机,利用历史提供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计划、有选择地移植适应新形势下国情的外国先进商法文明成果,逐步完善我国的商法建设,使我们加快向法治化迈进的步伐,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祖国。
其他文献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知识分子的社会心态大体上经历了兴奋——苦闷——疑虑恐惧——满怀希望投入新社会这样一个变化的历程。影响知识分子社会心态转
【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影响及教育市场化的新形势下,地方新合并组建高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培养高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大学意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成才,也关系到新合并高校的实质性融合和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本文拟就新合并组建高校培养大学意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以及培养大学意识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学意识;地方合并高校    地方新合并组建高校主要是指高校扩招以来由专科合并为
胰岛素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药物之一,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胰岛素制剂的使用越加广泛,常见不良反应如低血糖、过敏反应的报道较为普遍,而由胰岛素导致的自身免疫综合征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历史文化的殿堂,宣传教育的阵地,在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公民整体的综合素养、丰富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需求的不断重视,博物馆迎来了发展建设的高潮期,尤其是地方博物馆的建设更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地方博物馆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载体,它在传承传统文化、凸显地方文化特色和体现时代精神风貌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
本文主要结合近代中国学术转型,对晚清朴学流变的阶段特征及其总体变迁大势给以分析、总结和简要评述。主要包括五部分,绪论部分指出晚清朴学流变研究的必要性,并简单勾勒出
中国自西周开始就逐渐形成了联户自卫的传统。清代前期,在政府的倡率下,山东出现了较为低级的联庄自卫活动,后来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号召办理团练,有组织地统领各村
呼伦贝尔地处祖国北疆,东西630公里,南北700公里,总面积25.3万平方公里。东部与黑龙江省相依,西和西南部与蒙古国为邻。南部与兴安岭毗连,北和西北部与俄罗斯接壤。这里历史
清末新政是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全国改革的浪潮下,新政在陕西也得到了较有力的推行。19世纪后期,陕西近代工业艰难崛起;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