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0ctn促进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ei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肺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超过80%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靶向治疗对于NSCLC的疗效也最值得关注。近年来,以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为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已成为非小细胞肺癌,尤其是手术受限的晚期肺癌患者的靶向治疗策略。虽然具有EGFR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以从EGFR-TKIs治疗中明显获益,但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耐药现象影响了靶向药物疗效。研究EGFR-TKIs获得性耐药机制已成为肺癌分子靶向治疗领域内的热点问题。p120-catenin(p120ctn)属于Armadillo基因家族成员,通过调控E-cadherin/catenin复合体的稳定性和Rho GTPases的活性,影响肺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近期研究结果显示p120ctn还具有调节EGFR信号通路的重要功能,提示我们p120ctn可能参与肺癌细胞的EGFR-TKIs耐药机制,但目前尚缺乏相关研究资料。因此,阐明p120ctn对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获得性耐药的调控机制,将为寻求新的联合治疗靶点,提高临床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对克服临床耐药的发生,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首先,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具有EGFR基因突变,并接受EGFR-TKIs(吉非替尼)治疗的170例肺腺癌患者(外显子19缺失81例,外显子21的L858R点突变89例),并随访其疗效2年后,分析p120ctn的表达改变与EGFR-TKIs疗效间的关系。同时应用体外浓度梯度递增(0.1~1μM)的诱导方法建立吉非替尼获得性耐药的肺癌细胞系“Hcc827-GR”,应用Western blot检测吉非替尼耐药细胞系“Hcc827-GR”中p120ctn表达部位是否改变;由此明确p120ctn的异位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获得性耐药的关系。然后我们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82例具有随访资料的原发性肺鳞癌、腺癌标本中P21活化激酶(p21-activated kinase,PAK)Group I的表达模式;应用Western blot在人正常支气管上皮细胞系HBE,人类肺鳞癌细胞系(SK-MES-1,LK-2),人类肺腺癌细胞系(NCI-H1299,A549)中检测PAK Group I的表达情况;同时使用MTT、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在PAK Group I抑制剂(IPA3)作用下,肺癌细胞的改变,探讨PAKs活性是否能够影响肺癌细胞对EGFR-TKIs的敏感性,由此明确非小细胞肺癌中PAK Group I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以及PAKs活性对肺癌细胞对EGFR-TKIs敏感性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免疫组化检测检测肺癌组织中p120ctn和Y335位点磷酸化的p120ctn表达的相关性,明确p120ctn的Y335位点磷酸化是否是导致p120ctn出现异位表达的原因;使用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吉非替尼对PTP-PEST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及由此对p120ctn Y335位点的磷酸化和p120ctn表达定位的影响;应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GST pull-down、MTT、Transwell等方法,检测肺癌细胞系HCC827、H3255中,p120ctn的异位表达对Cdc42/Rac1、PAKs家族成员、EGFR下游ERK/AKT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探讨p120ctn异位表达促进肺癌细胞对EGFR-TKIs产生获得性耐药的机制。结果:1、与p120ctn正常表达的患者相比,在p120ctn出现异位表达的病例中EGFR-TKIs的效果比较差,患者更容易在短期内出现获得性耐药(P<0.05);与吉非替尼敏感细胞系Hcc827相比,其耐药细胞系Hcc827-GR中,p120ctn的胞浆表达明显上调,胞膜表达明显下降。2、在正常的肺组织中,PAK group I为弱表达或不表达,在肺癌组织中,有68.13%的样本出现胞浆的过表达。PAK group I的过表达与肺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p=0.003),高TNM分期(p=0.015),淋巴结转移(p=0.024)和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17)。IPA3和吉非替尼虽然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但与单独使用IPA3或吉非替尼相比,二者的联合应用能够明显抑制肺癌细胞的增殖,使S期细胞显著减少和G1期细胞显著增多。3、p120ctn出现胞浆异常表达的肺组织和细胞系中,p120ctn Y335位点的磷酸化水平明显上调;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tyrosine-phosphatase,PTP-PEST)的表达下调可通过增强p120ctn Y335位点的磷酸化,导致p120ctn出现细胞质的异常表达。在p120ctn出现异常表达的肺癌细胞系中,磷酸化的AKT/ERK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AK1、PAK2、PAK4和PAK6的活性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PAK1/PAK4表达减弱后,异常表达的p120ctn激活ERK/AKT的能力显著减弱;下调PAK2后,异常表达的p120ctn激活ERK的能力显著减弱,但仍然能够激活AKT;下调PAK6后,异常表达的p120ctn激活ERK/AKT的能力没有明显改变。p120ctn的异位表达还能够明显增强Cdc42/Rac1的活性,并且增强肺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在Cdc42/Rac1抑制剂作用下,异位表达的p120ctn对磷酸化的PAK1,PAK2,PAK4和PAK6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同时p120ctn异位表达的肺癌细胞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也有所增强。结论:1、p120ctn的胞质异位表达与肺癌患者对EGFR-TKIs产生获得性耐药显著相关。2、PAK group I的过表达在肺癌对EGFR-TKIs形成耐药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对吉非替尼敏感性不高的肺癌细胞中,联合IPA3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肺癌细胞系对吉非替尼的敏感性。3、肺癌组织中,p120ctn Y335位点的磷酸化可能是p120ctn出现胞浆异常表达的主要原因之一。4、吉非替尼治疗后,EGFR下游ERK信号通路的活性被抑制,由此减弱了PTP-PEST结构的稳定性,下调了PTP-PEST的蛋白表达,进而削弱其对p120ctn Y335位点的去磷酸化作用,促进p120ctn Y335位点的磷酸化,导致p120ctn在TKI作用后从胞膜解离进入细胞质。5、在胞浆出现异位表达的p120ctn通过激活Cdc42/Rac1,活化其下游PAKs家族不同成员,从而激活EGFR下游ERK/AKT的活性,使EGFR-TKIs有作用而无效果,进而促进肺癌细胞对EGFR-TKIs产生耐药。因此,明确p120ctn的表达改变将有助于筛选肺癌患者中更适用于接受EGFR-TKIs靶向治疗的敏感人群,以更好的实现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恶性消化道肿瘤,由于远处转移和复发的发生率很高,再加上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对大多数治疗方法有耐药性,是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CSC)是存在于肿瘤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细胞群体,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无限增殖和强致瘤能力。大量
目的:脑胶质瘤是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中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较差,目前的治疗选择有限。因此,深入研究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及其相关机制,对于寻找更有效治的疗恶性脑胶质瘤的新“靶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研究转录因子BACH2与RNA结合蛋白FUS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调控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即BACH2与FUS互作是否通过增强其对Linc00589的转录抑制作
自动焊作为一种高效、新兴的焊接方法广泛应用于工业及制造领域,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稳定产品质量、改善作业环境等有较大的意义[1]。但在工艺管道安装过程中,自动焊受到限制条件较多,暂时还难以大范围推广使用。本文通过某项目管道自动焊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自动焊在管道焊接中的应用限制,为改进管道自动焊机提供方向。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仅次于肺癌与胃癌的世界第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第二大致死性肿瘤。在过去几十年中,我们对CRC的病因学、分子生物学、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方面的了解有了显著提高。尽管如此,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仍新增至少180万CRC病例。而且,这些病例通常在临床晚期阶段才能做出明确诊断,导致每年约有90万人死于这种恶性肿瘤。此外,虽然人们普遍认为CRC只有在
目的: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显著上升,约占女性恶性肿瘤的5-10%。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是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亚型,约占甲状腺癌的85%-90%。尽管大多数的PTC病人可以通过手术切除后进行甲状腺素抑制结合放射性碘治疗获得良好的预后,仍有部分晚期进展型PTC病人因广泛的侵袭转移,导致肿瘤复发和癌症相关死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无法治愈的浆细胞肿瘤,但导致其预后不佳的原因至今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有研究发现自噬在包括MM在内的很多肿瘤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噬是细胞对饥饿、毒性刺激及化疗等的一种反应,通过形成自噬体而对亚细胞成分进行溶酶体降解,并对细胞内成分循环利用,是一种对不利环境的适应性调控。自噬是把双刃剑,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自噬是细胞能够得以正常生存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过量自噬可促进细
前言:骨肉瘤(osteosarcoma)是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全世界的发病率大概是1-3/百万。骨肉瘤主要的临床症状为逐渐加重的持续性的局部疼痛,可伴有包块、肢体活动障碍,皮温升高,夜间痛尤甚,低生存率和疼痛使患者背负着极大的痛苦和生存压力。骨肉瘤主要的发病人群为青少年,但在50岁以上人群中有一个二次峰值。骨肉瘤是由恶性成骨细胞产生未成熟骨或骨样组织,可在组织学上分为:传统型或经典型
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发病率为全球第三位的恶性肿瘤,也是致死率为第四位的恶性肿瘤。近20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初诊时约有25%的患者即被诊断为晚期结直肠癌,而约50%的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手术的早期患者也会进展成为晚期结直肠癌。晚期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至今仍不能令人满意,即使接受过化疗及靶向治疗,许多患者仍因疾病迅速进展而死亡。因此,
目的:膀胱癌是发生在膀胱黏膜层的上皮性肿瘤。膀胱癌发病率较高,是我国最常见的泌尿系肿瘤。膀胱癌对传统的放疗化疗并不敏感,且由于膀胱癌细胞生物表型上的多样性,高病理分期的膀胱癌治疗效果及预后均不理想。新型分子靶向药物,通过激活抑癌基因或抑制癌基因的表达,降低膀胱癌的复发及远处转移。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UNC5B是P53的直接靶基因,UNC5B可在缺少netrin-1结合或其自身过表达时,介导细胞凋亡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致死率很高的恶性肿瘤,预后差,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成为一种沉重的健康负担。虽然手术、化疗和放射治疗可以轻微缓解胰腺癌患者的症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分子生物标记物实现早期发现和预测预后,胰腺癌病人临床治疗效果仍不理想。因此,寻找新的潜在的胰腺癌治疗靶点已迫在眉睫。研究发现PD-L1在临床预后差的胰腺癌患者中过度表达。PD-L1作为T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分子,通过改变免疫监视状态促进肿瘤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