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张力及其消解——以大别山片区J县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_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除贫困和反饥饿是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之一。当前,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了攻坚克难的新时期,国家整体贫困率大幅度降低,但是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率依然很高。为了实现全面小康目标,提高扶贫实效,精准扶贫应运而生。  本文以T·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对J县精准扶贫进行调研。在分析调研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张力的分析框架。在此框架的指导下,本文将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过程分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三个阶段,首先讨论了样本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四大要素: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进而分析了在政策执行的三个阶段中,四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貌合神离”、“官逼民反”、“进退两难”三种张力,先后对这些张力的来源,张力对政策目标实现的影响以及现实的处理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政策执行的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执行环境四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诸多张力,这些张力影响了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基于现实的张力处理并未真正解决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相关张力,因此,本文最后引入了协同治理理论,从理论角度上提出运用协同治理中的“协商民主”、“多元合作”、“动态管理”消解政策执行各阶段的张力,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制度化,真正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张力进行消解。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以棚户区改造为突破口的城镇化建设正在快速推进,其中涉及居民房屋的拆迁补偿成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加快拆迁进程,货币化安置逐渐进入决策者视野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近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在为我国城市建设、社会发展提供充足而廉价的劳动力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留守儿童”问题。这些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其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社会和职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社团革命使非政府组织蔚然兴起,为解决政府和市场失灵提供了一种可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公共服务需求迅速扩张、加之政府职能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