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表二氧化碳分压及其影响过程分析 ——基于多年观测结果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kkk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氧化碳(carbondioxide,CO2)是大气中最为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海洋是CO2的重要储库,自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大量人为CO2,对大气CO2含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对大洋CO2的源汇格局问题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边缘海是陆地、海洋与大气间相互作用最为活跃的区域,其界面上的碳交换是海洋乃至全球碳循环中最为复杂而又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是海洋与气候变化科学的热点和前沿领域。表层海水中CO2的分布和循环受多种物理动力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相当复杂。由此,深入研究CO2源汇格局并掌握其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变化过程及调控机制,是当前海洋及气候变化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进一步理解边缘海系统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探讨近海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间的关联。中国海纵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区,拥有世界上最典型的边缘海系统,是研究边缘海CO2源汇格局这一重大科学问题的理想区域。现有研究表明,中国东海(East China Sea,ECS,简称东海)和中国南海(South China Sea,SCS,简称南海)分别是大气CO2的净汇区和净源区,但海-气间CO2通量在不同海区与不同季节间存在很大的变异性,本论文作者也作为合作者参与了其中的部分研究工作。然而,中国海CO2源汇格局的变化规律与其背后复杂的控制过程与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系统分析;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特别是1998年全球变暖趋缓现象发生后,中国海CO2源汇格局的响应及其未来可能存在的变化也需要得到进一步解析。本论文选择北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南海作为研究区域,集成分析了 2003至2014年间执行的25个航次、总计539天的现场调查结果,研究了其近岸、陆架、陆坡、海盆区,以及与之相邻的西太平洋部分海区海表C02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O2,pCO2)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过程。论文首先根据不同物理-生物地球化学性质对研究海域进行了区域划分,并结合温度、盐度等参数的时空分布规律与海水碳酸盐系统平衡原理,对各航次表层海水pCO2、海-气间CO2通量的分布状况、变化特征及其控制过程与机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本论文对上述各航次现场调查数据进行集成分析,讨论了温度效应、生物活动、不同水团间的物理混合以及海-气间CO2交换过程这4种表层海水pCO2数值的影响因素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所扮演的角色,进一步明确了南海表层海水pCO2数值与海-气间CO2交换过程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过程与机制。随后,本论文以位于南海北部海盆区的东南亚时间序列研究站(South East Asi Time-Series Station,SEATS)为例,分析其表层海水pCO2数值与海-气间CO2通量的年际变化及其主控因子,并与开阔大洋及全球大气平均pCO2数值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从而对南海未来碳源汇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展望。根据上述问题与研究内容,本论文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南海的表层海水温度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时间上呈现夏季高、冬季低、春秋两季居中的季节变化特征。南海的表层海水盐度在空间上呈现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特征,通常在南海北部陆架至陆坡区出现高值,海盆区次之,北部近岸区最低;在时间上则与温度相反,呈现夏季低、冬季高、春秋两季居中的季节变化特征。二者的季节内与季节间变化均在近岸海域较为明显,而在外海海域幅度较小。2.南海的表层海水pCO2数值在空间上与温度相似,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在南海海盆区总体高于大气多年平均值,是大气CO2的源;在北部陆架至陆坡区总体与大气多年平均值相近,与大气的CO2交换达到平衡;在北部近岸区总体低于大气多年平均值,是大气CO2的汇。时间变化上:在陆坡至海盆区,表层海水pCO2数值呈现冬季最低、春季迅速上升、夏季达到最高值、秋季逐渐回落的典型季节变化特征,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相似;在北部陆架区,表层海水pCO2的低值同样出现在冬季,而高值则出现在暮春时节;在北部近岸部分受到生物活动强烈影响的海区,表层海水pCO2数值也可能在夏季出现低值,从而呈现出冬夏低、春秋高的双峰分布格局。表层海水pCO2数值的季节内与季节间变化同样在近岸海域较为明显,而在外海海域幅度较小。在此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计算出南海主体海域每年总计可向大气释放0.017 Gt的碳,表现为大气CO2的净源。3.南海表层海水pCO2数值及相应的CO2源汇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主控因子是表层海水温度,而在不同区域内的变化幅度则主要受到物理混合与生物活动强度的影响。其季节内变化的主控因子是物理混合或生物活动;而季节间变化的主控因子,在陆坡至海盆区为表层海水温度,在北部陆架区为表层海水温度与物理混合过程的耦合,而在北部近岸区则是表层海水温度、物理混合过程与生物活动三者的共同作用。海-气间CO2交换过程在上述时空尺度上均对主控因子的影响起到缓冲作用,但作用幅度通常较小。4.在全球变暖趋缓的背景下,SEATS站表层海水pCO2数值在2000至2014年间以年均1.42± 1.14μatm的速率增长,其多年变化的主控因子是与逐年增长的大气CO2的交换与平衡过程。在较近的未来,SEATS站所代表的南海北部海盆区仍将扮演大气CO2碳源的角色,持续向大气释放CO2。综上所述,本论文详细描述了南海表层海水pCO2与CO2源汇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控制过程与机制,并在此基础上确认了南海整体上表现为大气CO2的源,计算了其向大气释放CO2的年均通量。同时,本论文观察到以SEATS站为代表的南海北部海盆区表层海水pCO2数值多年来与大气同步增长的趋势,预测其在近期仍将维持为大气CO2的源。
其他文献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每年导致全球约40万人死亡。疟原虫属于顶复门原生动物,在按蚊和脊椎动物两个宿主交替寄生。当按蚊叮咬疟疾患者时,具有传播能力的雌雄配子体随着吸血进入按蚊中肠内,迅速激活为具有受精能力的雌雄配子,进一步受精形成合子。合子变形发育为具有运动能力的新月形动合子,动合子穿越按蚊中肠建立感染。合子-动合子的变形发育是疟原虫完成按蚊传播的必需步骤。疟原虫细胞质膜膜下排布的细胞
酶是一类具有催化功能的复杂生物大分子,在生物体内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弄清楚自然界中生物体内的酶催化过程,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揭开生物催化的神秘之处,也有助于新型高效仿酶催化剂的研究与设计。酶催化的全过程一般包含了底物输运进入活性区,底物在活性位的结合,催化反应的触发以及产物释放离开活性位这四个化学和非化学步骤。探明化学步的催化反应机理和非化学步的转运通道机制对酶催化过程十分重要。在本论文中,应用经典
利用环境友好的太阳能驱动光催化CO2还原制燃料和化学品,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的一种可持续有效途径之一。虽然,光催化还原CO2已经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至今为止该过程的能量转换效率依然很低。设计和开发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光催化还原CO2的过程不仅面临着与光催化分解水相同的问题,如:大多数催化剂禁带宽度较宽无法满足对可见光的吸收以及光生电子空穴(e--h+
牛疱疹病毒Ⅰ型(Bovinehepersvirus Ⅰ,BoHV-1),又称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属于 α-疱疹病毒亚科,可引起急性、热性、接触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该病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程度地发生与流行。养牛业发达国家以疫苗
各类视觉神经网络作为生物学神经网络的仿生特征建模,分别在不同的视觉应用中取得了性能突出的识别和检测效果。因此,针对视觉神经网络的组织结构、信息传输、和训练推理等方面开展算法研究和架构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深度神经网络、细胞神经网络、脉冲神经网络进行了详细的算法研究,分别在跨域物体检测、图像滤波处理、视错觉分析、与目标定位等具体应用中对相关算法进行了充分的理论推导和实验论证。此外,针对视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视觉大数据高通量计算以及海量多媒体内容监控与过滤等实际应用的日益迫切,传统的视觉大数据分析系统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正面临严重的挑战。其中,紧致化视觉表征与计算是视觉大数据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本论文将面向大规模视觉搜索与高通量多媒体计算等应用的紧迫需求,展开了关于紧凑性特征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尤其是
很多物理问题都涉及到双曲守恒律方程,如流体动力学、气体动力学、浅水流和燃烧等,但是大部分的偏微分方程是无法得到理论上的解析解,只能通过一些数值方法求解得到其近似解。特别地,对于非线性双曲守恒律,无论初始条件是否光滑,当经过一段时间演化后,其解都可能产生间断,如激波、接触间断等,双曲守恒律方程的这一特性对于数值方法的构造和数值模拟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双曲守恒律方程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值解法,并且
随着点云获取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点云相关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且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点云配准与融合技术是三维计算机视觉的基础研究方向,广泛应用于三维重建、遥感分析、导航与制图以及虚拟与增强现实等领域。实际中三维点云具有噪声、离群点干扰、不同程度的遮挡以及密度不均匀等问题,给三维点云融合重建带来很大的挑战。尽管三维点云配准与融合重建中取得了许多有进展性的工作,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
长余辉发光材料由于其独特的发光特性在安全指示,信息存储,光学防伪和生物成像等应用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可见光长余辉材料发展较为成熟,并且有部分已经成功商业化。近年来,近红外光长余辉成像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组织穿透性和低辐射探伤的特点掀起了近红外长余辉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浪潮。本论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长余辉发光的特点,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种类及其在相关领域的潜在应用,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趋势。针对近红
爱尔兰物理学家、数学家William Rowan Hamilton于1843年最先提出了四元数的概念。虽然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近年来有关四元数矩阵特征值和奇异值问题的研究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一方面,四元数及四元数矩阵特征值问题在量子力学、彩色人脸识别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背景。另一方面,四元数矩阵奇异值分解在彩色图像压缩、图像补全、图像去噪、信号处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以及脑电图学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