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绶《苏李泣别图》之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f_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洪绶是生活于明清之交的一位杰出画家,其独特的画风所呈现出的深郁凝重而又灵动的绘画面貌,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高古奇骇”的人物造型,“渊雅静穆”的高古气息,数百年来一直是人们学习和研究的对象。陈洪绶一生绘有大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并通过对这些题材进行的不同处理,来寄托画家不同的情感,《苏李泣别图》正是这样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苏李题材艺术的考察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思想的艺术家对苏李的不同态度,借以了解陈洪绶对这一故事的态度和他热衷于此一题材的原因。文中通过对陈洪绶分别绘制于1635年和1646年的两幅《苏李泣别图》进行重点考察研究后认为,陈的《苏李泣别图》是时代的产物,是画家借历史故事来映射当时的时政,抒怀明志,表达对中心爱国之士的颂扬和对误国叛国之徒的唾弃。但是陈洪绶的《苏李泣别图》绘制的已不再是传统样式中的苏武和李陵的形象,而是经过对苏李形象的主观改造,使之成为可以传达画家思想情感的符号。并且由于时代的差异、思想的变迁,画家对同一题材同样形象地描绘作了不同的艺术处理,表达出完全不同的情感。将人物主观化的造型与线条组织的形式美巧妙结合,达到具象结构与主观造型的完美统一,传达出画家的强烈情感,这是老莲的《苏李泣别图》给我们的印象。通过对两幅《苏李泣别图》的研究,不仅使我们了解了画家从中年到晚年的心路历程,也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了画家对绘画本质的主动把握,和画家为表达胸臆书写情怀而对绘画诸要素进行的主观选择。
其他文献
当前社会处于资讯传播竞争科技化发展的环境中,媒介形式的更迭、融合是大势所趋。网络新闻综述即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在信息量、互动性、空间与时间的扩展等方面有传统媒体所不及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新媒体的定义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在信息时代与跨学科、跨领域合作的潮流之下,新媒体艺术游走于不确定的实验领域,与更多的领域发生碰撞,介入到各个领域并
黄河三角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作为黄河三角洲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歌曲也是极其丰富多彩的,这里流传着许许多多不同题材、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民歌。本文将从
期刊
期刊
随着西安市城市道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道路绿化活动也进入了一个发展的高峰期。但是目前西安市许多道路在绿化之后不但不能达到美化道路环境和舒心宜人的效果,而且步行活动与车
在我国,从1904年三江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的创办开始,综合性大学中的美术专业教育已经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在这漫长的发展史中,人们逐步认识到这种办学形式的独特价值,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