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各证候与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指标的分布规律,为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提供客观性依据。方法:自2012年3月-2013年2月于临床上选取158例符合标准的且长期居住于辽宁地区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将其辨证分型为实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痰瘀互结证)、虚证(肝肾阴虚证、肾气虚寒证)六种证型,并记录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病程,统计患者实验室指标,包括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链球菌溶血素O(AS0)、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人口学特征及实验室指标与各证型的分布规律。结果:各证型分布中湿热痹阻证占29.75%,寒湿痹阻证占32.28%,瘀血痹阻证占6.96%,痰瘀互结证占20.25%,肝肾阴虚证占8.23%,肾气虚寒证占2.53%,肾气虚寒证样本量偏小,不参与统计;总体的男女比为1:6.18,男女比整体排序为痰瘀互结证>瘀血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肝肾阴虚证;发病年龄各组间经两两比较肝肾阴虚证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瘀血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各组间经两两比较痰瘀互结证与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证与寒湿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F各组间经两两比较寒湿痹阻证与湿热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ESR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IgG、IgM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GB各组间经方差分析比较痰瘀互结证与寒湿痹阻证和湿热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组间经两两比较瘀血痹阻证及痰瘀互结证与寒湿痹阻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种证型中以寒湿痹阻证最多见;女性发病为主,虚证中女性较男性多见;发病年龄集中在40-60岁,虚证发病年龄比实证小;虚证及痰瘀互结证病程较长;在湿热痹阻证中RF及CRP阳性率及均值最大,RF对辨别湿热痹阻证及寒湿痹阻证可能具有一定作用;痰瘀互结证中ESR均值及阳性率最高;在中医证型分布上IgA、IgG、IgM没有意义;在痰瘀互结证及虚证中HGB减少明显;瘀血痹阻证和痰瘀互中抗CCP抗体均值最高,且数值的增大与瘀血可能存在某种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