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播散型带状疱疹病例分析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udboy_linux_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播散型带状疱疹的特点,主要包括发病诱因、临床特征、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引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这7年间收治入院的52例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和795例普通型带疱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发病诱因、发病年龄,临床特点:原发皮损类型、累及神经、发生播散的时间间隔、整体病程,总结治疗方案,研究影响预后的因素,归纳总结其基本统计学特点后,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引起播散型带状疱疹发病的诱因、影响皮损疼痛程度的危险因素及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影响因素。  结果:  普通型带状疱疹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57.38±17.43)岁,播散型带状疱疹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7.45±16.35)岁,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69, P>0.05)。普通型带状疱疹患者组男性患者392人,女性患者403人;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组男性患者36人,女性患者16人;分析结果后提示这两组患者的男女性别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3, P=0.006)。播散型带状疱疹组患者出现发热(44.23%)、大疱(17.31%)、脓疱(53.85%),并且皮损累及三叉神经(34.62%)的比例均高于普通带状疱疹患者组出现相同症状的比例,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29.03、17.23、9.98、24.53, 均P<0.05)。小儿及中青年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的原发皮损在3天内发生播散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普通型带状疱疹组的患者入院时疼痛评分中位数 M(P25~P75)为4(3-6)分,播散型带状疱疹组的患者入院时疼痛评分中位数 M(P25~P75)为5(3-7)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71, P=0.002)。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带状疱疹皮疹发生播散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劳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正在接受放化疗以及 HIV感染(均 P<0.05),尤其是 HIV感染是高危因素(OR=5.687,95%CI: 1.189-24.657,P=0.028)。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时其血糖控制水平是决定皮疹疼痛程度的危险因素(P<0.05)。 年龄(OR=1.085,95%CI:1.012~1.123,P=0.018)、性别(OR=6.024,95%CI:1.035-7.545,P=0.007)、糖尿病(OR=1.033,95%CI:1.023-1.039,P=0.029)、抗病毒治疗天数(OR=0.672,95%CI:0.522-0.931,P=0.004)是发生PHN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男性、劳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正在接受放化疗以及 HIV感染是带状疱疹皮疹发生播散的危险因素, 尤其 HIV感染是高危因素。 播散型带状疱疹组患者出现发热、大疱、脓疱、皮损累及三叉神经比例更高,并且疼痛较普通型带状疱疹组重。患有播散型带状疱疹的患者中年轻人的皮疹较老年人播散的更快。合并有糖尿病的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超出理想值越高,皮疹疼痛越剧烈。播散型带状疱疹患者发生PHN的危险因素有:老年、男性、合并糖尿病及抗病毒治疗天数。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粪便乳铁蛋白(Fecal Lactoferrin,FLA)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诊断中的价值;研究FLA水平与IBD患者疾病的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浙江大学
目的:目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介入治疗会对心肌产生一定程度的损伤,从而影响患者预后。因此,介入治疗术前对可能造成的心肌损伤的程度进行预测
背景: 布比卡因是临床上常用的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药物心脏毒性发生概率虽低却可能危及生命。传统上对这类病人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近年来动物实验及临床案例报道脂肪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