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分别行超声刀及传统手术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观察这两种不同的手术器械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影响,为探索一种术后疼痛更轻、痛苦更小、并发症更少的治疗混合痔治疗方法提供临床与理论依据。 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1月期间符合纳入标准且愿意接受该研究的在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肛肠分院住院的Ⅲ-Ⅳ期80例混合痔患者,根据各组患者应用的手术器械不同分为超声刀及传统手术刀两组,即超声刀治疗组40例、传统手术刀对照组40例,均采用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两组患者术后采用相同的常规治疗,即术后前三天常规静滴抗生素治疗,手术24小时后进行第1次换药,以后每日2次常规中药熏药加激光疗法20分钟,清洗创面后给予局部换药。告诫患者于治疗期间戒烟戒酒,勿食辛辣及生冷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及肛门清洁卫生,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自术后疼痛起常规使用双氯芬酸钠栓塞肛,每日2次;龙珠软膏6g纳肛至疼痛可耐受或完全消失。每位患者自术后第3小时起,术后每次排便、术后1、3、7天每天9am、3pm换药前常规记录疼痛评分至术口疼痛消失,使用卫生部医政司监制的疼痛评估尺用自制疼痛变化曲线图记录每个受试者受试期间疼痛评分。观察其他指标如:术中出血量、术口结扎线数、缝线数及切口数、术后肛门疼痛、止痛药物使用量、肛门水肿情况,并作记录。 结果:本研究两组病例术前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期、外痔形态分别通过卡方检验和t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在以上各个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即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内痔分期、外痔形态对患者术后肛门疼痛的评估无影响。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数、结扎及缝扎线数、术中出血量经 t检验 P=0.000(P<0.01),表明两组在以上各方面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超声刀与传统手术刀相比,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切口、结扎及缝扎线数、术中出血量方面有明显优势。应用卫生部医政司监制的疼痛评估尺对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排便时疼痛的强度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经 t检验: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排便时疼痛强度积分P值均小于0.01(术后第1次排便P=0.044,术后第3、5、7天P=0.000),表明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时疼痛程度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疼痛强度积分经t检验,P值均小于0.01(术后3h,第1、3、5、7天换药前P=0.000),表明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有统计学差异。阐明行超声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术后疼痛较行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轻,超声刀在减轻术后肛门疼痛方面具有优势。两组患者平均术后水肿数量经t检验,P=0.628(P>0.05),两组患者术后水肿数量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水肿数量对疼痛评估结果无影响。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处理方式经经秩和检验,P值均小于0.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24h、第3天、第5天,在疼痛处理方式上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行超声刀混合痔手术需要疼痛处理的患者人数较行传统手术刀混合痔手术的少。表16资料中,两组患者术后疼痛处理经秩和检验得出, Z=-1.344,P=0.179(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在疼痛处理方式上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本课题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行超声刀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术后疼痛评分、术后止痛药的使用量明显低于行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的患者,手术设备的选择对术后疼痛有影响,应合理选择或改进手术设备以减轻患者术后疼痛。超声刀应用于混合痔手术中,有减少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数量、结扎及缝扎线数,缩短手术时间的优势。进一步说明超声刀具有操作简便、提高手术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