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和合法权益,同时也是影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显著趋势。一方面,国内食品市场上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屡屡发生,从非法使用"苏丹红"、到违规添加 "瘦肉精"、重复使用"地沟油",这一系列事件让消费者对我国食品的质量安全提出质疑。另一方面,我国出口食品显示出强劲的出口创汇势头,鲜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更是使得我国出口食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的声誉。作为我国食品安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食品安全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这种强烈反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甚至于广大消费者都认为我国出口与内销食品在质量安全上存在着不一致的问题。是否真的存在食品安全"内外有别"这一现象?据新华社2011年4月19日报道,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的检测合格率均保持在99%以上,而国内市场上的食品抽检合格率却只有90%左右。此外,根据《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4》及近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五年来我国食品安全合格率从2010年的94.6%上升到2015年的96.8%,朝着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发展,但与我国出口食品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99.9%以上的食品安全合格率相比,虽然只有将近3%个百分点的差距,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食品安全"内外有别"的现状。食品安全"内外有别"状况何以产生?客观而论,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市场成熟度、政府治理水平和社会认知观念等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对出口与内销食品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从食品生产到销售全链条的哪一环节,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企业和消费者行为。政府在出口与内销食品监管法律、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标准、监管技术五个方面的差异化行为下反映的是国内食品不健全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机制。因此,展开对出口食品和内销食品的政府监管层面的研究,将有助于发现我国食品安全"内外有别"的关键症结,从而为保障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提出建设性建议和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