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初步探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的一种消化道重建术式一一腹腔镜双通路消化道重建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研究方法:本论文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01-01至2019-01-01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胃肠外科及部分外院收治的近端胃癌患者23例,此23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双通路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规范的近端胃癌切除+淋巴结清扫后,距Trcitz韧带15~20cm离断空肠,白结肠后将远端空肠上提,行食管-空肠侧侧吻合。距吻合口10~15cm行残胃前壁-空肠侧侧吻合。距胃肠吻合口下方25~30cm行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观察指标包括:(1)术前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血红蛋白浓度、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白蛋白、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术前病理结果及临床分期。(2)术中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的大小、部位、肿瘤上、下切缘距离、快速病理切缘情况、清扫淋巴结数量、是否中转开腹。(3)术后情况: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可视化疼痛评分、是否有吻合口瘘、狭窄、梗阻情况、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病理及分期、术后是否化疗。(4)复查及随访情况:术后6个月患者的体重、血红蛋白浓度、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199)、白蛋白、血清维生素B12浓度、Visick分级、反流性食管炎LA分级、有无倾倒综合征、胃镜及造影情况。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分析。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表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所有23例患者均顺利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患者术前体重(70.2±6.5)KG、血红蛋白浓度(131.7±12.6)g/L、CEA(9.1±2.3)ng/ml、CA199(30.5±6.2)ng/ml、白蛋白(35.2±3.4)g/L,BMI(21.9±1.9)KG/M2,手术时间(304.4±19.8)min、术中出血量(130±24.6)ml,肿瘤大小(2.8±0.5)cm,肿瘤上切缘距离为(3.5±0.3)cm,下切缘距离为(6.7±1.0)cm,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22.2±3.2)个,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3.1±1.1)d,首次通便时间(4.6±1.0)d,首次进食流质时间(4.1±1.1)d,可视化疼痛评分(4.7±1.1)分,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6.0±0.8)d,术后住院天数(11.7±1.4)d,及术后6个月复查时体重(67.2±8.1)KG、血红蛋白浓度(131.8±11.9)g/L、CEA(1.5±0.7)ng/ml、CA199(28.6±5.2)ng/ml、白蛋白(35.5±5.3)g/L,血清维生素B12浓度(355.5±118.1)pg/ml等指标均以正态分布表示。患者术后6个月体重、CA199、白蛋白、血红蛋白浓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6个月CEA与术前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病理高分化腺癌患者16例,中分化腺癌患者7例。临床分期(UICC第七版胃癌TNM分期)cT1N0M0患者14例,cT2N0M0患者6例,cT1N1M0患者3例。肿瘤位于食管胃交界处的患者16例,位于胃底部的患者7例。术中快速病理上下切缘均为阴性。均无中转开腹。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瘘、狭窄、梗阻、出血情况。术后病理高分化腺癌患者13例,中分化腺癌患者8例,中-低分化患者2例。病理分期(UICC第七版胃癌TNM分期)pT1N0M0患者9例,pT2N0M0患者8例,pT1N1M0患者6例。对于术后病理结果为pT1N1M0的6例患者,给予口服替吉奥的化疗方案6周期。术后6个月随访21例患者(2例失联),Visick分级中有20例患者为一级,1例患者为二级。接受随访的21例患者中,有1例出现过倾倒综合征,余患者均正常。术后复查消化内镜:有1例患者在术后20个月复查胃镜时,胃窦部活检示:(胃窦)粘膜重度慢性炎伴轻度肠上皮化生,部分腺管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给予行胃镜下黏膜剥离术,至今未发现肿瘤转移及复发。余患者均正常。术后6个月胃镜检查中,只有1例患者出现了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情况,洛杉矶分级(Los Angeles,LA)分级为A级,余患者无明显反流情况。术后6个月复查造影:大部分造影剂通过食管-空肠吻合口进入消化道,小部分造影剂通过残胃-空肠通路进入消化道,并能在残胃中滞留片刻,无反流征象。结论:腹腔镜双通路消化道重建作为近端胃癌根治术的一种术式是安全可行的,随访发现短期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消化吸收障碍、贫血的病例较少,患者生活质量较高,可作为近端胃癌根治消化道重建的一种可选择术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