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是由德国科学家Koch于1882年发现,并证明其为结核病的病原体。随着卫生状况的改善以及抗结核药物的不断发展,曾令结核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大幅度下降,然而80年代后,由于艾滋病(AIDS)的流行使结核病再度活跃。近年来,结核病的疫情呈现复苏的趋势,俨然成为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和首要死亡病因。利福平(RFP)是通过特异地与RNA聚合酶β亚基结合,从而抑制RNA聚合酶活性,并干扰分枝杆菌RNA的转录及合成,最终阻碍蛋白质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的。研究表明,90%以上结核杆菌耐RFP都是由于其作用的靶分子RNA多聚酶β亚单位的编码基因(rpoB)发生突变所致。目前检测结核分枝杆菌主要依靠涂片、培养加药敏、PCR技术等多项传统试验进行综合分析,其操作复杂、耗时长,敏感以及特异性差,易导致误诊和漏诊的发生,延误治疗的同时又加重了病人额外的经济负担。本实验采用反义抑制PCR的方法,检测结核杆菌rpoB基因531以及526位点的突变,显示当野生反义上游引物的浓度大于10μM时,可完全抑制野生型质粒DNA的PCR扩增;在此条件下,观察到最低检出浓度为1-5×103(IU/ml),其性能完全可以满足临床标本检测的需要。使用本方法对临床182例结核病患者进行检测,并与传统的培养加药敏法,以及PCR直接测序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本方法、药敏法以及直接测序法所测得有rpoB基因突变分别为64例,63例,60例。本方法与直接测序法结果经卡方检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两种方法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反义抑制PCR检测方法检测准确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