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研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在增强人体机能、康复训练、助老助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我国各研究机构虽然已经研制出了多款下肢外骨骼机器人,但是具有柔性关节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串联弹性驱动器具有被动柔性、低阻抗、可力控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关节设计。本文设计了一款装备有串联弹性驱动器的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完成了样机研制和测试。为了实现外骨骼机器人适应人体结构和运动特点,分析了人体下肢自由度及其运动范围,人体下肢各部分的尺寸所占身高的比例。对外骨骼机器人进行了动力学分析以确定机器人关节的速度和力矩,为机器人零部件选型提供理论依据。作为可穿戴设备,紧凑扁平的机器人关节与人体更协调。设计的分体式串联弹性驱动器分为电机模块和减速器模块两部分,两模块平行布置,通过同步带传动,其扁平的结构使串联弹性驱动器与人体更加协调。弹性元件是串联弹性驱动器的核心部件,为了得到结构紧凑、承载能力高的弹性元件,提出了一种多分支平面涡卷扭簧。该扭簧刚度具有分段非线性特点(具有线性刚度区间和非线性刚度区间),对扭簧的受力特点、变形特点、刚度曲线、承载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基于上述串联弹性驱动器研制了一套助力型下肢外骨骼机器人。基于仿生分析对外骨骼机器人主\被动自由度进行配置、设计连杆调节方式及调节范围。介绍了外骨骼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选型。为了实现轻量化设计,分别从有限元分析和材料减重方面进行了减重设计。经过实验测试,外骨骼具备负重30kg,步行速度4.5km/h的性能,整机重量25kg。
其他文献
随着对并联机器人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以及对机构性能要求的提高,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及性能十分有必要。对并联机构进行运动/力传递及约束等性能的分析也是机构应用的关键与前提。首先,本文基于四元数以及Singular软件对几种经典的并联机构3-UPU和3-SPR进行了运动模式分解,对约束方程理想进行准素分解得到了机构所有的操作模式。其中Tsai氏3-UPU具有多种操作模式,很难实现三平动操作模式。因此又
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意外事故的频发,给灾后救援工作带来了严峻考验。救援机器人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救援作业效率和减小施救人员伤亡。本文针对复杂环境下被困伤员救援转移任务中大承载力、高安全性及非结构化地形适应能力要求,提出一种刚柔耦合多臂协作全地形行走救援机器人,对其开展了运动学、静力学、越障分析及仿真,并进行了样机研制与实验研究,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救援作业过程进行分析,立足任务需求,采用仿
机械手作为机器人与周围环境交互的重要接口,一直是机器人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近年来,软体机械手因具有良好的灵活性、环境适应性、人机交互性,被广泛应用到非结构化场景中。针对软体机械手在非结构化环境中无法建立精确的抓取模型问题,基于视觉识别信息和机械手触觉感知能力,开展软体机械手对未知物体操作方面的研究。(1)对驱动感知一体化软体机械手进行设计,基于机械手的包络抓取和指尖抓取方式的特点,设计合理的传
我国幅员辽阔,占地960万平方公里,其中不乏大面积的山地、沟壑、沙土等复杂地形。由于传统轮式、履带式移动工具的局限性,在复杂环境中运输、勘探、侦查、巡逻等任务均需由工作者步行完成。仿生四足机器人运动过程中只需要一些离散的支撑点即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行走与翻越,其灵活性远高于传统移动机器人,在加装机械臂等操作设备后,能够代替人完成复杂、危险的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移动速度作为四足机器人重要性能参数
在机加工领域,精准监测刀具磨损状态可以让刀具寿命得到充分利用,一方面防止刀具未到使用寿命就换刀,造成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避免刀具磨损严重才换刀,影响工件加工精度,因此对切削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状态进行监测十分必要。此外,在监测当前刀具磨损状态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磨损值可以让机床在刀具磨损损坏前做出相应的预警并及时更换刀具,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为此,本文对刀具磨损状态监测及预测算法进行了研究,
在航天装备调姿对接领域,传统的作业方式完全依靠人力手工完成,对于并联机构来讲,动平台末端位姿取决于各个支链运动的耦合,因而人工操作时会导致效率低下且对动平台末端位姿的控制不那么尽如人意。因而,在航天装备面向智能化高速发展的当今,急需一种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并联调姿装备控制系统,代替人工从事繁琐的调姿作业,从而提高航天装备装配作业时的效率。本课题依托此横向项目,以4-SPPP并联调姿平台为研究对象,
双金属变厚度复合板(Cladded Longitude Profile Plate,CLP板)是以双金属层状复合板为原料,通过纵向变厚度轧制技术生产的一种新型材料。CLP板材同时结合了复合板和变厚度板的优势,实现节能减重的同时,还可根据使用要求和环境选择不同的复合金属材料,以满足其装饰性、导电性、耐腐蚀和力学性能等要求,在环保低价的同时实现高性能的要求,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
水泥立磨系统中的生料细度是水泥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水泥生料细度的准确预测是水泥行业实现节能减排和智能控制的前提。然而,立磨系统的数据变量之间具有非线性、变时延和耦合性问题,传统的水泥生料细度预测方法难以解决上述问题,导致难以建立准确的水泥生料细度预测模型。针对生料细度预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二维卷积神经网络(Two-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
本文以过约束两转一移(2R1T)并联机构R(2RPR)R/SP为研究对象,针对航天复合材料产品的钻铣加工,基于该机构构造一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过约束五自由度混联加工机器人,为宇航复合材料产品高效高质量加工提供自主可控的高端制造装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比分析2R1T并联机构R(2RPR)R/SP与Exechon机器人机构2UPR/SPR的不同点,主要包括机构运动副及其轴线的布置方式及特点
机器人正运动学、逆运动学模型的计算,动力学模型的推导,结构参数的标定,误差的补偿,运动规划,感知与决策控制构成了机器人应用与研究的主题,针对这些主题,有着传统且久经考验的理论与方法支撑,并成功地应用到了如今成熟的工业机器人中。随着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机器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比于传统的在封闭空间做简单重复工作的机器人,更多智能机器人例如柔性机器人、视觉伺服机器人、协作机器人、服务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