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德国国家文艺政策与德国美学理论内在关系研究

来源 :黑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d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战后,德国分裂为东、西德两个国家,由苏联和美英法国两个战胜集团分而控制。西德接受了欧美民主制度的改造,东德则构建了苏联模式的社会国家。尽管德国人民有着强烈的统一诉求,但德意志优秀民族文化的几近殆尽和二战后美苏地缘政治的争霸使东西德国的国家利益针锋相对,难以交集。两国意识形态的巨大差异与正面对抗更使东西德国的美学思想渐行渐远,唯两国思想界对其令人骄傲的共同历史文化的缅怀与承续才使东西德国尚存一息民族精神的共同性。东西德国严重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东西方地缘政治的空前争霸使东西德国的当代美学激烈地博弈着,而东西德国对民族精神的尊重和对民族文化的重新发现又使东西德国的当代美学与本国的国家文艺政策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渗、互争、互调和互助的互动关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东德苏联社会模式的失败,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西两德统一,冷战时代两德意识形态的对抗与国家地缘政治的争斗做古。就美学文化而言,东西德国统一后,东德美学融入西德美学,西德美学成为统一后的德国主流美学。社会制度的更替、政治意识形态的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变化是造成这一美学局面主要原因,但这也与东西德国美学的理论特质有一定的关联。战后的东德美学直接为国家政治服务,主动成为国家文艺政策的理论话语,有直接的意识形态性,却较疏离于民众日常实践和公众的学术生活。西德的战后美学比较关注当下的民众生活,公共性学术实践参与度高,虽也为意识形态服务却相对间离且方式方法多元。不过,东西德国统一后意识形态上的胜利并未实现审美文化、艺术精神与美学理论的迅速同化与圆融。美学与统一后的德国国家文艺政策之间相互依靠又不断博弈的形势依旧存在,东西德国留存下的美学思想与方法还在纠缠、碰撞,试图在美学理论、文艺政策、大众生活中找到新的和解道路成为二十一世纪德国美学的主题,也促使“对话交往”理论、“承认哲学”理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继续发展,并成为当今德国美学发展的主流。
其他文献
“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中巴两国深化双边合作,谋求互利共赢的一项重大成果,在促进两国关系发展、稳定地区和平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喀什作为“中巴经济走廊”的起点,祖国的西
该文以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信息高速公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场知识革命.主要内容分可为三个部分.(1)知识存贮与传播方式的革命.先用比较方法,指出以往知识存贮与传播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需要学校培养更多的素质较高的技能型人才.在新时代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把握住新时代这个背景,携手同心做好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