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目击证人实验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han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涉及儿章的案件数量大量增加,近20年来儿章目击证人成为西方法律心理学界新的研究热点。为了满足更准确提取儿章目击证人证词,维护司法公正的司法需求,西方法律心理学家们对司法人员针对儿章目击证人的取证过程进行了大量实验模拟研究,提出了一些极具建设性的意见。 相比成人,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章具有明显的易受暗示性,因此各类暗示信息的误导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心理学实验研究发现司法人员不恰当的询问策略、提问方式、询问态度对儿章记忆造成了严重污染,降低了儿章证词的准确性,因此改进司法人员的提问方式对准确获取儿童证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显示司法人员针对儿章提问大量使用含有“是否”答案的两项迫选提问,造成回答问题的儿章为了提供“准确”证词而往往出现“是”答案的选择性偏好。一些司法人员习惯于预测事件性质,儿章的叙述与自己判断一致就加以采信,不一致则弃置不顾。还有一些司法人员甚至对一些问题不断重复提问直到得到“满意”的回答。司法人员的这些常用提问方式被西方儿章目击证人研究者总结为对儿章具有暗示效应的误导提问方式。很多学者对改进这种误导提问方式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强调既要大量采用开放性提问以替代司法人员常用提问方式,避免加入无关信息误导儿童、污染儿章记忆;又要针对关键信息使用引导性提问,避免涉案低龄儿童因言语障碍提供的信息量过少。 为了刺激和帮助儿童目击证人搜寻记忆线索,提高证词准确性,一些研究者直接在模拟取证实验中使用各类道具作为辅助手段。其中取得一定成功并在一定范围得到司法应用的是玩偶辅助技术和图画辅助技术。玩偶辅助技术的应用范围相对广泛,尤其是针对遭受性侵害儿童的辅助取证,反映生理解剖特征的AD玩偶在西方司法界得到成功应用。但对各类玩偶辅助技术的效果,以及玩偶对儿童目击证人的暗示效应,西方心理学家仍有不一致的意见。尽管绘画辅助技术的研究还不算广泛,但已有研究证实通过解读儿童绘画完全可以帮助儿童回溯事件真相,因此也得到了一定范围的司法应用。不过,研究者一致认为绘画对儿童记忆的影响机制、以及对儿童绘画的解释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比西方学术界的深入研究,我国司法界仅仅关注了儿童作证的适格性,法律心理学界鲜有探索儿童目击证人取证规律的实证研究。因而,开展儿童目击证人的法律心理学研究,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儿童取证的一般规律,既有助于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增补提供理论依据,又有助于在司法实践中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通过对若干涉及儿童的真实案例的调研,采集了我国警方针对儿童目击证人调查取证的问讯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三组模拟实验方案,以我市三所正规幼儿园4-6周岁大、中、小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警方常用取证模式以及玩偶辅助与图画辅助取证模式进行模拟实验。其中实验(一)以言语为媒介,对总共179名被试分成三(大、中、小班)×三组——警方常用方式,三项迫选方式,开放引导方式的不同提问方式进行模拟取证。实验(二)采用中性玩偶作为辅助手段,对总共172名被试分成三(大、中、小班)×三组——误导信息,三项迫选信息、开放引导信息的不同玩偶信息呈现方式进行模拟取证。实验(三)采用事先绘制的图画作为辅助手段,对总共173名被试分成三(大、中、小班)×三组——误导,三项迫选、开放引导的不同图画信息呈现方式进行模拟取证。研究发现: 一,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对涉及儿章目击证人的取证过程和司法保护程序缺乏具体规定,因此司法实践中,我国警方针对儿章取证无法可依,也缺乏专门训练,他们的常用取证提问方式对学龄前儿章存在明显的暗示效应,不能得到足够的真实信息,影响了对事件的准确定性。建议在儿章目击证人进行自由回忆以后,立刻使用开放引导性提问对儿章进行询问,询问过程中尽量仅仅使用儿童已经提到的信息而不要加入额外信息,以避免对儿章的暗示性误导;在开放引导性提问仍然不能够充分提取事件信息的情况下,对关键信息进行三项迫选提问。 二,模拟取证实验中玩偶辅助的效果十分显著。让学龄前儿童在摆弄玩偶的同时接受开放引导性提问可得到更准确的证词。实验中玩偶辅助的模拟取证没有显现出暗示性的玩偶信息给儿章带来了误导影响。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玩偶的种类、呈现方式、操作规程等的标准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玩偶辅助技术早同应用于中国儿童目击证人取证的司法实践。 三,呈现给学龄前儿章包含开放引导信息的图画有利于提高儿章目击证人证词的准确性,但是呈现含有暗示信息的图画对儿童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因此在取证过程中提供图画辅助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免将儿童自由回忆没有报告的信息绘制成图画提供给儿章,以避免对儿童的误导作用。在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帮助下安排儿章自主绘画并让儿童自己解释他们自己绘制的图画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不过这对儿童的绘画能力以及心理学专业人员、司法人员对儿童绘画的解读能力都提出了相当要求。 四,实验中针对4周岁以下的低龄幼儿,无论采用哪种取证模式以及不同的提问方式,其模拟取证的成绩都不理想。因此,对于涉及各类伤害事件的4周岁以下的低龄幼儿,建议首先对其进行临床心理保护和医学治疗。现有司法实践条件下,过于急迫地询问事件信息、进行司法取证只能增加儿童遭受二次心理创伤的可能。鉴于司法实践中,我国相关法律没有明文规定儿童目击证人作证的年龄界限,对4周岁左右的儿童目击证人,建议案发以后警方在具有临床经验的心理学专业人士的共同参与下实施司法取证。5周岁以上的儿童通过玩偶辅助、图画等辅助手段,采用科学、规范的询问模式可以得到准确有效的证词。 实验还发现,儿童目击证人证词的准确性还受到其它多种系统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儿童的教养方式、个性特征、取证时间间隔等其它因素对儿童目击证人证词准确性的影响还需要更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潘凤湘是江西省首批特级教师、语文教育名家,是江西省甚至全国最早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他一生致力于语文教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后共进行五轮语文教改实验,创立
概要介绍了该标准的概貌、编制背景,举例说明了标准的编制原则,为了解和正确执行该标准提供了帮助.
口头媒介的教育历史文献证据显示口头媒介在记忆上具有对心理视觉化与情景记忆的偏向。这些记忆上的偏向造就了口头思维,使其能够很好地表征主观经验,但与此同时却无法有效地
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的发展和服务品质的提高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城市发展的标志和保证;服务已经成为行业竞争的主要内容,服务和服务文化已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伟大
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个体人格、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将个体的行为动机分为社会赞许性(Social Desirable)动机、亲和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从第一种动机的角度我们将行为分成两类: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