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部分NSCLC治疗前PET/CT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EGFR基因类型的确定对后期治疗方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18F-FDG PET/CT的相关代谢参数SUVmax、SUVav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EGFR基因突变预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我科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其引导下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NSCLC治疗前PET/CT预测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目的: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前EGFR基因类型的确定对后期治疗方式的选择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主要探讨18F-FDG PET/CT的相关代谢参数SUVmax、SUVav与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EGFR基因突变预测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至2019年在我科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其引导下进行靶向活检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结合穿刺病灶的SUVmax、SUVav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性信息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对穿刺病灶EGFR基因突变有预测意义的相关影响因子。然后通过ROC曲线分析SUVmax、SUVav以及综合的影响因素对病灶EGFR基因突变的判断效能。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434例,其中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有186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穿刺病灶的SUVmax值(OR=0.717)、吸烟(OR=0.052)以及病理类型(OR=2.397)为影响EGFR突变的相关因素(P<0.05)。SUVmax、SUVav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3、0.692;综合SUVmax值、吸烟、病理类型相关影响因素后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增大(AUC=0.8)。ROC曲线的阈值分析结果显示SUVmax≤7.3、SUVav≤4.06的穿刺病灶更易出现EGFR基因突变。结论:较低的SUVmax值可能与EGFR突变存在相关性,综合SUVmax、吸烟、病理类型后能够明显提高对EGFR基因突变预测的准确性。第二部分PET/CT引导下靶向再活检在晚期NSCLC患者EGFR-TKI治疗中价值的临床研究目的:虽然针对EGFR突变的靶向治疗为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良好的预后,但治疗最终也会因为一系列的耐药机制而失效。PET/CT引导下的再活检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种耐药机制并为后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我们收集2012年至2018年间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在PET/CT辅助下活检和再活检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详细记录首次PET/CT引导下活检的EGFR基因类型、首次EGFR-TKI治疗后的无进展生存时间、耐药后的病理类型改变、耐药后的基因类型改变以及耐药后的治疗方式,并对基因改变以及治疗方式改变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我们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有47例。EGFR-TKI治疗前与耐药后基因类型、病例类型的不一致率为70.21%(33例),其中发生T790M突变的患者占42.55%(20例),c-MET扩增的患者占6.38%(3例),小细胞肺癌转变的患者占6.38%(3例),转变为野生型EGFR的患者占14.89%(7例)以及EGFR基因类型未发生改变的患者占29.79%(14例)。PET/CT再活检后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为53.19%(25例),临床获益率为70.21%。单因素分析显示EGFR-TKI治疗后无进展生存期与患者年龄、性别、治疗前基因类型、耐药后基因类型、首次靶向治疗药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对同时进行PET/CT再活检与ctDNA检测的16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发现ctDNA检测的漏诊率为33.33%。结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后EGFR基因可能发生改变,而这种改变是导致原治疗方案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进展病灶再活检可能有助于明确这种耐药机制,并可能为临床后续更改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依据。
其他文献
对楞次定律的理解与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学生学科素养的综合体现。凭借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物理教师总结了一些应用规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利用“增反减同”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利用“来拒去留”、“增缩减扩”判断线圈的相对运动趋势等。然而,学生对规则的滥用、误用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规则本质的理解不深刻:另一方面,是因为规则本身不够完善。因此,笔者尝试在一些易错的情境中寻找第三种相对运
整体法与隔离法看似是对立的,但其本质却是统一的,既能将几个物体当做是整体,又能将其与周围环境隔离.因此,高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重整体法与隔离法的解题思想渗透,以实现解题思想与方法优化的同时,促进学生自身形象思维发展与提高.
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发展,要求街道景观呈现较高水平和美感,重点之一就是与当地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基于此,为提高街道景观与城市文化的协调性,本文探讨城市街道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的意义,重点研究设计路径,以供参考。
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人完成了数字符号1到9的发明.此时还没有0。"0"的出现,是在1到9数字符号发明一千多年后的印度笈多王朝。刚出现时.它还是用点来表示的。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已无从考证,但在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地方发现了刻有"270"的石碑。
傣族剪纸的内容很多与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关,主要表现佛教故事、反映僧侣生活。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原剪纸的"线线相连、线线相断"的传统表现手法,阳刻线和阴刻线的交互使用,有时组成刚毅而富有弹性的风格,有时产生内敛而圆润的效果,使得傣族剪纸在画面上形成特殊的节奏和韵律。
目的:评价柴郁温胆汤改善抑郁症的药理效应;基于脑-肠轴信号通路,研究柴郁温胆汤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郁温胆汤-高剂量组(简称柴-高组,下同)、柴郁温胆汤-低剂量组(简称柴-低组,下同)、益生菌组、氟西汀组,大鼠抑郁模型以慢性温和不可预知性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造模法
肥胖通常会导致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不良病理状态的发生。目前的抗肥胖药物治疗费用高,且适用性并不强,常伴有严重的副作用。而研究表明天然植物多酚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肥胖作用,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因此本研究对红树林植物秋茄果的提取物展开探究,以期将来可以替代药物或制造饮品用于预防和治疗肥胖。用超声波提取法结合葡聚糖凝胶从秋茄果中提取得到单宁,以米黑毛霉脂肪酶(MML)和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p-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附睾上皮细胞电离辐射损伤的修复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超速离心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和NTA分析外泌体大小,WB和流式鉴定外泌体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其次,通过分离小鼠附睾上皮细胞,建立小鼠附睾上皮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并通过测定附睾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GPX-5、上皮细胞特异性蛋白CK-18以及附睾上皮细胞特异性分泌的蛋
古村落景观反映着一个聚落文化传统的时间历程与历史底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人们研究古村落文化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载体。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持续推进,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与提高,在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拆旧建新现象,导致农村的景观,特别是古村落景观遭受严重的、不可修复的破坏,对于村落的延续和发展造成严重阻碍,甚至会使村落走向衰落和消亡。因此,以中团村古村落为研究对象,从乡村振
石墨相氮化碳(g-C3N4)作为一种二维材料,近年来成为了生物和催化领域研究的热门材料,受到了来自化学、材料、生物、物理学领域科研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在这篇工作中,我将重点研究关于g-C3N4表面结构及改性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第一章将介绍g-C3N4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性质,并从发展历史、制备的方法、应用以及改性对其应用性能的提升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介绍,接着将通过三章介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分别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