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2型分离株致病性及其冻干保护剂优化

来源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yu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uis)属革兰氏阳性兼性厌氧球菌,有溶血性,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呈世界性分布。该病原主要通过呼吸道及粘膜途径感染人畜,能引起败血症、关节炎、心内膜炎及脑膜炎等多种病症,病死率高,对养猪生产、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构成巨大的威胁。猪链球菌有35种血清型,其中2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type2,SS2)致病力最强,是临床病例中经常分离到的血清型。目前,已发现SS2具有多种毒力因子,但其功能和致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比较了SS2分离株的体内外致病力差异,筛选并优化了SS2的冻干保护剂组合。   比较了5个SS2分离株对Hep-2和Vero细胞的细胞毒性和黏附侵袭力的差异,研究了溶血素对Hep-2细胞毒性作用以及不同初始菌量SS2(104至107CFU)和不同孵育时间(30min、60min、120min)条件下的黏附特征。结果表明,5个SS2分离株高浓度接种时对Hep-2的细胞毒性无显著差异,但分离株HN137对Vero细胞的毒性要显著低于其他4株;在低浓度接种条件下,分离株ZJXS033对两种细胞的毒性高于其它菌株。此外,本试验证明了溶血素是引起Hep-2细胞溶解的主要毒力因子。随着孵育时间的增加,黏附率提高:孵育时间一定时,随着加入细菌浓度的升高,黏附的细菌数随之增加,但在高接种剂量的条件下黏附率偏低。本试验所用SS2分离株对Hep-2细胞的黏附率均较低,分离株HZ0604最高为0.32%,分离株ZJXS033最低为0.08%。   以野生斑马鱼作为模式动物,对6株mrp+epf+sly+猪链球菌2型(SS2)分离株进行致病性比较。斑马鱼经腹腔接种不同稀释度的SS2分离株,连续观察5天,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统计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6个分离株对斑马鱼的LD50均在105-10+CFU之间,分离株间的毒力差异不显著。从攻毒后死亡的鱼腹腔和脑可分离到SS2,并观察到鱼腹腔出血及肝、肠、脑部炎性病变。   选取SS2分离株HN137比较了4种冻干保护剂——葡萄糖、蔗糖、丙三醇和脱脂乳粉的单因素保护效果,其保护率分别为6.17%,10.29%,13.55%和15.89%。优选出丙三醇和脱脂乳粉进行响应面分析试验,优化的冻干保护剂配方为:脱脂乳粉8%、甘油5%,预测即时存活率达45%左右。加速储存试验对分离株HN137同批冻干样品在不同温度(25、30、35、40、45℃)条件下存放,分离株HN137同批冻干样品在不同温度(25、30、35、40、45℃)条件下存放,分别采样并测定活菌数,建立了Arrhenius储存稳定性方程,由方程外推得到4℃下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001,损失108CFU细菌的预测时间为2.1年。   本试验结果为深入研究SS2的致病机制、探索菌种保存和冻干弱毒菌苗的制备提供了一定基础。
其他文献
【教学内容】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一框题:网络上的人际交往。  【说课简要】本框有两目:网络沟通无极限和网络交往——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前目主要介绍了网络的第一特性——无限性,重在说明网络交往与传统交往的区别,了解现代人特有的一种交往方式;后目主要介绍了网络的第二特性——两面性,要求学生学会正确利用网络优势,做网络的主人,这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的两大特
一、让学生充满自信,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自信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中,我特别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要有自信心,并努力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体验对学生良好的个性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教育心理学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就会激起无休止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化和精神正日渐消散,保护和发展这些地方和本土资源应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本土资源渗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引起强烈的共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进行本土资源渗透的担子就落到了一线美术教师的肩上,为此,本文对在美术教学中进行本土资源的渗透作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 初中美术教学 本土资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第62页练习十第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逐步实现方法的优化。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