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数字化、网络化、移动性、低进入壁垒为特征的新媒体技术裹夹着全球化的飓风,正在改写整个世界信息传播的形态、格局、结构和规则。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便携式计算机的普及改变了旧有的传播模式,伴随着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复合型的传播内容、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以及高开放度的传播渠道,形成了空前复杂的信息环境。而从媒介使用的微观层面来看,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但继承了传统大众媒体的主要特征,同时又糅合了人际传播的即时性和互动性,加上互联网所独有的兼容性和无疆界性,让新媒体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大众媒介,成为现代社会里使用最频繁的媒介工具,满足人们在信息资讯、社交娱乐、商业贸易等多个方面的媒介消费需求,并且在潜移默化中逐渐颠覆人们生活、交流、工作、学习、购物等各个方面的旧有习惯,甚至演变为“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的一项重要外延。本论文核心研究问题为:新媒体语境下,在德中国旅居群体如何使用新媒体?而新媒体的使用又如何影响其文化适应的具体过程、文化身份的认同取向以及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与维护?通过对被研究对象“在德中国旅居者”群体的聚焦,本文以仔细、缜密的田野研究工作,真实再现该群体在全球化和数字化大背景下新媒体使用的形态景观,并结合中国旅居者跨文化适应的期望、需求、策略,重新思考和界定新媒体技术对旅居者文化身份管理和文化协商过程的影响,为全球化和数字化时代的跨文化旅居者研究提供一个可参考的案例。“在德中国旅居者”这一表述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被研究对象必须有在德国居住的行为事实。其次,“中国”作为界定表述意味着被研究对象必须仍然持有中国国籍。第三,旅居者身份则限定了被研究对象是有别于移民和难民的暂留者,其法律身份的具象是短期居留证明。这一群体带着特定的目标和预设的回国计划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他们与祖国的文化血脉有着不可割裂的天然联系,但又必须适时调整自己对异文化的认知、态度和适应策略以完成既定的旅居目的,因此在文化适应和文化身份选择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有更多的矛盾性、不确定性及更大的变化空间。在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采用混合式研究路径,综合文献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点”和“面”两个维度展开研究材料的收集工作,使研究结果能够以更细致、更多维的方式得以呈现。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进行描述,随后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四项关键概念——旅居者、跨境流动的华人、文化适应、文化认同——展开概念回溯和理论检视工作,突出概念在纵向时间维度中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新媒体时代所面对的种种挑战。第二章“研究设计”中详细描述了研究的具体框架,包括研究问题与子问题的设计,对研究对象的进一步聚焦和分类,选择混合式研究路径的主要原因和校验方法,以及调查问卷的设计、访谈提纲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8项研究假设。第三章“材料收集与研究分析”将介绍本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包括问卷的派发与回收情况、质性材料的收集与分析;并以“在德中国旅居者的媒介使用状况”为切入点,通过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来呈现被研究群体的分布特点,进一步整理和展示该群体的媒介使用基本情况并对相关假设进行验证。第四章“研究发现”在对访谈笔记进行类属分析(categorization)的基础之上,辅以问卷所获取的数据资料,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分类别、有层次地描绘出在德中国旅居群体新媒体使用行为、习惯、态度的完整图景。第五章“研究结论”将从理论角度来探讨上述研究发现,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归纳出三个“扎根理论”:1.新媒体是在德中国旅居者旅居生活的重要构成组件,对其自我认同和社会关系建构具有定向作用,旅居者身上携带的数字化烙印日趋明显;2.数字时代的在德中国旅居者对文化差异持更为平和和宽容的心态,他们肯定差异,强调差异,甚至以差异为荣,对新媒体的选择和价值评判也呈现出明显的跨国主义倾向;3.获得事实上的“双重身份(国籍)”,能够自由穿梭于原居国与客居国,享受作为“旅居者”在活动空间和文化认知上的自由度以及“跨国化生存”权利成为越来越多跨境流动的中国旅居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