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和林中之死中的二元对立及消解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yideta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的美国出现众多的文坛巨匠,被人们熟悉的有海明威、斯坦贝克、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对于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有些人不甚了解,其实,我们提到的这些文学巨匠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过安德森的深刻影响,或者说他们有些人是站在这位“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著名的批评家马尔科姆·考利称他是“作家中的作家,是他那一代故事讲述者中对后一代的风格和视野都形成重大影响的唯一的一位作家”。甚至福克纳也视他为“我们这一代美国作家之父”。  舍伍德·安德森出生于俄亥俄州克莱德镇,他的许多小说都是以美国中西部小镇为故事背景的。很多人遭受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工业过度的影响和冲击,他们不仅失去了生存的手段,而且在个人与家庭成员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流中也出现障碍,这种无形的障碍像安德森作品中的隐形的墙一样,阻碍着人们去表达情感和爱,最终很多人被压抑的失去了表达爱,自由,甚至生存的权利。这种作者对生活和心理的细致观察使他的写作风格独具一格,人物变得复杂而又生动。  大多数人侧重于探究人物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冲突,笔者认为这些冲突的另一个方面不容忽略。本文以二元对立理论为依据,结合安德森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社会背景,对《小城畸人》和《林中之死》这两个有代表性的作品中的男人和女人,个人和社会,生存和死亡之间的二元对立及消解进行探究,目的是挖掘作者更全面的哲学思想,更深刻的艺术表达和更高尚的人文情怀。通过安德森对畸形人物的关注,特别是青年和被边缘化的女性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原型,在展现他们复杂的心理变化,离奇的命运转折的同时,彰显出他在现实主义的勾勒中已摆脱自然主义宿命论,在揭露冲突的背后也拥有向往和谐、自由和永生的生命观。  这篇论文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对安德森这两个小说的研究和探讨,主要是鼓励勇于用新的视角去创新以提高研究文学的素养,提倡大家在努力追求精神自由的同时也能促进和谐社会,最终实现文学服务人生和社会的基本功能。
其他文献
对于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小城畸人》,大多数前期研究者或从其主题和写作技巧入手研究,或视其为短篇小说集发掘其中个别故事的内涵。本论文则从文类的角度,以成长小说为出发
学能被认为是个体学习者所具有的学习语言的天赋,可对外语学习成就进行预测。众多学者认为,学能是学习者认知能力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成绩。Carroll,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籍作家,作品《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发表于1941年,是他用英语写作的第一部小说。与《洛丽塔》相比较,这部小说一直以来没有被给
自七十年代翻译“文化转向”趋势的发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受到重视,翻译活动中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虽然硕果累累,但是对译者主体性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