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周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确立正确适宜的周边外交战略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中国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进入了由单级向多级的过渡时期,为了在变幻莫测的国际格局中获得更多利益,各国纷纷调整外交政策,开展积极的周边外交。中国有两万多公里长的大陆边界线,与中国接壤的有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14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有日本、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六个国家。中国周边有着拥有领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人口极少,经济最为发达和经济最为落后的国家。因此,审视中国的周边环境,认真考量中国在周边地区的外交战略意图和政策取向,分析中国周边外交的内容、特点及发展对中国外交全局的顺利开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冷战后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内容出发,通过对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背景、原因特点的梳理和分析,提出了关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当代中国的周边外交战略寻找到一个新的视角。
论文第一部分是对新中国成立到冷战结束这一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历史回顾,主要涉及到每一历史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内容、特点及评析,论述了中国同美国、俄国、日本、等周边大国以及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尼泊尔、锡金、越南、蒙古等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并对每一时期外交的积极政策和消极政策给予历史评价与定位,希望通过历史回顾,能够勾勒出中国周边外交由不成熟到成熟的一个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以史为鉴,汲取历史中的积极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使新时期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更好的服务于现代化建设。
第二部分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的发展,主要包括:新安全观的提出、新的国家关系模式的发展、新的国家合作机制的开展。互利、互信、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是基于当代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地区的现实状况提出的,它蕴含着我国周边外交政策乃至全球外交政策的创新,对中国周边安全外交策略具有针对的指导作用,是我国周边外交的一大创新点;新的国家关系模式即伙伴关系,它是中国经过不断探索寻求的一种既能保证国家独立自主,又能保持国与国之间关系稳定的新模式,它的双边性、务实性、示范性等特点,对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创造稳定的环境有极大的积极作用,是中国外交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新合作机制是中国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而探索的新的国家合作方式,它是中国探索新型国家关系、实施伙伴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探索新型的国家关系、新型的区域合作机制提供了重要经验,维护了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将成为我国在今后长期发展并逐步完善的外交策略。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我国周边环境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来预测我国周边环境的前景以及我国周边外交战略的走向。目前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存在着台湾问题、南中国海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等一些障碍性因素,但也应该看到,中国积极的周边外交政策已经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如亚太地区的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中国与亚太大国的关系呈显出良好的发展趋势,中国与地区组织也出现了良性互动。总体来说,积极因素大于消极因素,有利条件胜于不利条件,只要我们能够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去掌控全局,就能够化不利为有利,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赢得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