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滨水区作为城镇空间与生态空间的过度地带,是城市重要的海绵体和生态休闲空间。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开发侵占了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空间,城市下垫面硬化率越来越高,雨水径流量越来越大,使得城市暴雨季节内涝频发,特别是滨水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河道淤积、排水不畅,滨水区亲水性、体验性、生态性严重缺失。因此,加强城市滨水区的海绵景观建设研究有助于实现城市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管理和城市滨水区的景观化、生态化建设。本文以重庆市巴南区滨水区为研究对象,在相关理论研究和现状调研基础上,基于Google earth提取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以“海绵城市”理念为指导,运用Arc Gis、Auto CAD软件对研究区高程、坡度、下垫面、汇流量等场地因子进行分析评价,再借助层次分析法得出影响因子权重,然后通过Arc Gis进行因子权重叠加得出研究区海绵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最后根据结果提出研究区海绵设施布局和建筑、道路铺装、绿地、水体等海绵景观设计方法。通过论文研究,形成以下研究成果:(1)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结合典型案例剖析和“海绵城市”、城市滨水景观概念及内容分析,探讨了海绵型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即主要从总体规划布局和专项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海绵化设计,总体规划布局以区域和滨水区整体角度为入手点,进行总体和分区规划设计,构建城市滨水区海绵建设体系;而专项设计则以城市滨水区局部或某个单一场地为落脚点,兼顾功能和景观,优化海绵专项改造措施。(2)基于海绵城市各项技术措施建设要求及功能特性,本着生态优先、因地制宜的建设原则,以高程、坡度、生态敏感性、下垫面、汇流量和水域缓冲区为基础评价因子,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滨水区海绵建设适宜性评价体系,对重庆市巴南区滨水区进行海绵建设适宜性评价,依次计算出从1到10的分值,分值越高则更适宜进行海绵化建设,并以此为依据将其分为海绵化开发建设区(7-10分)、海绵化建设缓冲区(4-6分)和海绵化建设保护区(1-3分),用以指导后期海绵体系构建和各类技术设施布局。(3)根据理论研究基础、滨水区海绵建设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和建设分区,以海绵城市理念为理论指导,以“绿色的项链——交织城市与生态的滨水景观”为空间布局理念,从海绵化景观总体规划、海绵体系构建以及建筑、道路铺装、绿地、水体、植物等方面对重庆市巴南区滨水景观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对应的海绵化景观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