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和工艺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xiaobi680296168029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泡沫分离最显著的优势是能够高效分离水溶液中的微量组分,正因为这个优势,近些年泡沫分离在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泡沫分离是以气泡作为分离介质,表现出最明显的缺陷就是所分离物系具有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本文研究了不同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分离机理,开发了一系列的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工艺。首先,以大豆乳清废水中的大豆异黄酮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从泡沫稳定性强且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和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确定了大豆乳清蛋白和大豆异黄酮之间的络合作用机制,开发了二级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工艺。在最适操作条件下,大豆异黄酮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4.05和87.72%。其次,以番茄加工废水中的番茄红素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从泡沫稳定性弱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和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体系中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基于表面活性物质复配产生的协同增效作用,以鼠李糖脂作为稳泡剂,确定了在界面共吸附状态下连续泡沫分离番茄红素的工艺。在最适操作条件下,番茄红素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3.81和78.16%。再次,以葛根中葛根素为目的产物,研究了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之间无相互作用力的条件下,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机理。以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为介质,确定了山药粘液质协助泡沫分离葛根素的工艺。基于修饰β-环糊精铜离子络合物与葛根素的包合作用,葛根素的提取率提高了80.12%。在最适操作条件下,泡沫分离葛根素的富集比和回收率分别为4.32和82.34%。随后,开发了泡沫分离、酸水解及固液吸附的集成技术,并将此集成技术应用于从二级泡沫分离大豆异黄酮工艺的消泡液中回收大豆异黄酮苷元。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温度和pH,泡沫分离能够从消泡液中去除大豆乳清蛋白;对残液进行酸水解,大豆异黄酮糖苷的平均水解率为96.00%;以交联壳聚糖微球作为吸附剂,大豆异黄酮苷元的回收率高达89.65%。最后,根据质量守恒及吸附传质原理对泡沫分离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吸附动力学模型,确定了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在泡沫相中的穿透曲线方程。在实验范围内,模型能够很好地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通过对有效传质区高度进行评价,确定了连续操作的进料位置。为泡沫分离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混合溶液中选择性吸附分离目的产物提供依据。综上所述,生物型表面活性物质协助泡沫分离能够实现生物非表面活性物质的高效分离。本文旨在为泡沫分离应用于生物非表面活性物的分离及纯化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从而促进泡沫分离的工业化应用。
其他文献
求解变力做功问题,由于学生不具备或不熟悉微积分计算知识,通常用能量守恒定律、动能定理等间接方法进行求解,但有时并非简便,图示法却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优势明显.本文以
通过对宽甸板栗产量的分析,在影响板栗产量的诸多因素中选出了7个影响因素,建立了改进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计算各个影响因素对板栗产量的产出弹性,最终确定了农
提出了一种云环境下网络感知的虚拟机分配问题的求解方法,该方法能求解带有任务优先级和强制任务的最大虚拟机分配问题等五类问题。该方法通过将虚拟机分配问题编码成对应的SA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概念,是在整个核心价值观中最具传统文化根源的一个思想
利用平面正交光栅进行几何误差测量实验,经过数据采集得到一定数量的几何误差样本,然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机床加工半球时的切削力误差样本,进而对工件上相应切削点误差
1998年12月3至4日,我省“资本置换”座谈会在都匀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充分肯定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珠江三角洲河床大幅度下切,对该地区取水工程选址影响显著。以拟建的番禺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取水口工程选址论证为例,该工程位于珠江三角洲
根据国家及湖北省现阶段重大发展战略,分析全省货运发展的现状及结构,研判全省交通需求特征、总体发展趋势,运用多种方法预测了全省货运需求,结合湖北省发展实际,提出全省未
目的 调查行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的帕金森病(PD)患者家庭照顾者于患者术后的健康教育需求,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合作学习已成为体育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然而,在合作学习的应用过程中,一些因理解上的讹误而导致的偏差也在所难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