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女工患病行为的研究——一个深圳社区的个案调查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择从农村流入城市工厂打工的女性——外来女工为调查对象,并对其患病行为进行研究,试图把握外来女工的疾患概念和就医倾向以及医疗服务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探讨影响其健康认知水平低,维持健康能力不足及就医迟缓等健康贫困现象的制度性根源。   本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交代了提出问题的缘由,并阐述了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前人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的概括。第三部分“身份和健康”,阐述了资本和国家建构的身份标签是制约外来女工的患病行为积极改变的结构性原因,即由社会的不平等导致的“生存文化”的持续性是制约健康意识和就医行为改变的深层原因。第四部分“疾患概念的构建与健康”讲述了外来女工疾患概念的模糊性,健康和疾患观念以生活经验为基石,影响就医的积极性。第五部分“就医倾向和实际选择”,通过对专业的公众医疗和自我治疗的分析,把握就医行为的逻辑。   通过调查发现:(1)外来女工打工求生存的意识的持续导致她们不去主动适应城市医疗文化价值观;(2)外来女工的健康观念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习惯于忍耐疼痛,把健康风险隐形化,把“疾病”或“不舒服”的门槛提的很高,在意识上拒绝自己成为“病人”,不到最后不求助专业的医疗服务。即使参加了医疗保险,也不会积极地利用;(3)基层的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对于维护外来女工的身体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社康中心对于外来女工而言具有较高的可及性,但无法使用医疗保险。   从调查地点的流动人口数来看,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足与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来女工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得性,进而导致了其健康机会的缺失,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外来女工从产生之际就受到结构性压制,生存的文化状况致使其很难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机会,整体呈现“健康贫困”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应加强现代医学科学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普及,更应改变制度和社会对外来女工的制约,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实现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配置,切实保障外来女工的健康权益。
其他文献
本文立足于我国国情,在借鉴他国的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从仓单有价证券属性的视角对我国仓单法律制度进行重构,将仓单界定为一种无因的、设权的、要式的、文义的、原则上为记名
面对风险社会中汹涌而至的管制规范对侵权法影响的不断加深,侵权法中违法与过错的关系日益成为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侵权法未明确规定违法与过错认定之间的关系,理论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鼎盛阶段,与此相适应,其法律制度也随着长期以来封建法制经验的积累而走向辉煌。无论从立法技术来讲,还是从法律内容来看,唐代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