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故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hiyu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首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科学学习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在此基础上探讨不同类型的科学家故事对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促进作用,并深入探究该影响过程的内部机制。根据心理学实证研究提出促进中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教育建议。研究一以39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有效被试,采用《科学学习动机量表(SMTSL)》以及与科学相关的专业意愿与职业意愿问卷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学生科学学习动机与其专业意愿和职业意愿的关系;探究这三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初中一年级学生(1)科学学习动机与专业及职业意愿呈显著正相关;(2)科学学习动机总均值无性别差异,自我效能感和环境评价两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自我效能感和环境评价都显著高于女生;(3)专业及职业意愿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未来学习科学相关专业和从事科学相关职业的意愿显著高于女生。研究二采用不同类型的科学家故事作为干预材料,探讨科学家的奋斗或成就故事以及科学家与学生的性别一致性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动机的促进效应以及学生与科学家联结程度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中采用5(故事类型:控制组、同性别成就故事、异性别成就故事、同性别奋斗故事、异性别奋斗故事)×2(学生性别:男、女)×2(前测和后测)的混合实验设计,其中故事类型和学生性别是组间变量,前后测是组内变量。因变量为科学学习动机。将331名初中一年级学生随机分为五组,实验组的被试进行了持续4周的故事干预,每周一次故事干预,并在每次干预之后测量学生与故事中科学家的自我-他人联结程度。结果表明:(1)初中一年级男生不进行干预以及读同性科学家成就故事后科学学习动机显著下降,但阅读异性科学家故事以及同性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后动机无显著变化。(2)男生读同性科学家的奋斗故事比读成就故事联结程度更高。(3)与阅读同性别科学家的成就故事相比,男生在阅读同性别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后与科学家产生了更多的联结,科学学习动机下降更少。研究表明,阅读同性别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可以提高男生与科学家的联结程度进而减少其科学学习动机的下降。强调科学家的奋斗经历可以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有利于维持学生的科学学习动机。引起女生动机变化的原因不是学生与科学家的联结程度,未来的研究可深入探索有效提升女生科学学习动机的干预方案及其内部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今年3月份全国两会的召开,“养老”问题再次成为人们所热议的话题。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深入,再加上未富先老、子女数量减少以及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养老问题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此种情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开展适合当地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本文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为切入点,研究东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效果,并提出提升满意度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东营市政府在开展政府购买居
公交作为城市交通的血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公交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引起普遍关注,公交司机这一群体频繁出现在大众眼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都充斥着压力,公交司机也不例外。本研究以笔者实习机构承接的公交司机减压项目为依托开展实务研究。笔者跟随项目组进入到Z市公交E公司,项目调研阶段,通过车队管理人员了解到这些停工公交司机有向社工求助的意愿。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地方课程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应用克什克腾旗课程资源,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基础之上,生动地呈现教科书中的知识,以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增加学生热爱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应对这些新变化和挑战,满足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新目标,这为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指明了发展方向。2014年广东省财政厅出台《广东省省级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专项资金管
艺术作品创作的基础大多都是建立在协调这一条件中,为了满足我们对画面的稳定期望,在构图和色彩上都保持了对称、统一,这就需要某种秩序来维持。秩序感既迎合了视觉上舒适的需求,又满足了心理上的审美需求。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如何营造画面秩序感,其中包括画面构图秩序的表现形式以及秩序与作品意图、情感的关系。文章前半部分依据塞尚、科尔维尔、巴尔蒂斯等人的画作讨论了在现实题材中对于秩序的探索,讲述了营造画面秩序感的内
随着中国引进图书事业的发展,对信息类图书的引进越来越多。而信息类文本作为一种相对典型且常见的文本类型,近年来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信息类文本,本报告涉及的翻译项目《拿索斯的故事》讲述了拿索斯唱片公司创始人克劳斯·海曼如何将平价古典音乐唱片推广到全世界,使得拿索斯发展成为当下全球最大的唱片公司之一的故事。本书作者尼古拉斯·索姆斯是拿索斯公司英国总部的创始人和出版商,曾是英国唱片行业领先杂志《
对阴山山脉不同地点的写生进行研究,寄情于传统山水画基础,分析以大青山为主的阴山山脉地形地势,体悟从“师造化”到艺术创作的过程,通过艺术观察、调动储备、后期整合,借助笔墨结构、物象形状、色彩意向、构图方式,从而实现对阴山一带山水画的艺术追求。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对阴山这座巍巍大山的热爱,用笔墨的情感来记录属于这片土地的点点滴滴。文章分为三个部分来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师造化”的起源和重要
陌生化概念由俄国形式主义派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它延长了读者的认知过程,从而营造出新鲜而独特的审美感受,所以被当作文学性的核心所在。在文学翻译中,译者认识到原作的陌生化手法并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陌生化手法有重要意义。期待视野是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中的核心概念,是指阅读作品时读者的过往经验所构成的先在结构和审美期待。由于陌生化是一个认知问题,它的实现必须依靠读者,因此在翻译中再现陌生化手法时,译
古往今来,学界普遍认为诗歌和绘画可以相互借鉴,翻译亦可模仿绘画的表达形式。然而,鲜有研究者探讨译者的绘画经验和诗歌翻译活动之间的转换关系。为了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绘画经验和诗歌翻译之间的转换关系,本研究基于绘画形式语言,以寒山诗的两个英译本(加里·施耐德和赤松)为例作对比研究。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1)在视觉要素、节奏和结构三个维度上,两位译者分别采用了什么翻译方法来反映他们的绘画经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建立在血缘和地缘关系上的社会资本遭遇破坏,如何将传统熟人社会的社会资本转化为现代性的契约型社会资本,关键是找到连接人们之间的公共利益,使得人们愿意为社区的公共利益做出贡献。社区的长者拥有时间、闲暇和热情,他们对社区的感情最深,利益依赖最强,长者通过志愿服务为自身和社区带来效益。在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背景下,社会组织将自愿为社区服务的长者聚集起来,长者义工在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