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复合的多旋回克拉通盆地,油气资源非常丰富。姬塬油田地处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位于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具有非常特殊的油气地质条件。姬塬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古地貌油藏分布范围小,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大的发展,与鄂尔多斯盆地其它地区相比,该区的油气勘探亟待大的突破。本文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沉积学原理,通过对姬塬油田延安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和层序地层的划分,建立研究区的层序地层格架,探讨层序地层格架内的砂体展布规律和沉积微相分布特征,认清研究区的沉积演化过程和沉积模式,从而为研究油气储层的分布规律提供理论基础,为以后的开发决策和部署提供科学依据。在对研究区300余口探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延安组沉积时期的古构造、古气候和古地貌变化以及沉积物的供给,对姬塬油田延安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根据延安组顶、底界面均为下切层序界面的特征,将姬塬油田延安组划分为1个完整的超长期基准面旋回(SLSC1)和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3)。长期基准面旋回LSC1包括MSC1-MSC6 6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延10-延6段,基准面上升到下降的转换位置为最大湖泛面;长期基准面旋回LSC2由MSC7、MSC8 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相当于延5-延4段;长期基准面旋回LSC3内部可划分为MSC9和MSC10 2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对应延3-延1段。叠加构成中期基准面旋回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研究区发育两种类型: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前者主要发育于辫状河和辫状三角洲平原沉积中,后者主要发育于距物源区较远的辫状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以及浅湖相中。在基准面旋回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最终建立了延安组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格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显示了姬塬油田延安组地层为剥蚀残留地层, MSC1旋回发育时期沉积的延10地层和MSC9、MSC10形成时沉积的延3-延1段地层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姬塬油田延安组沉积体系复杂,沉积相类型多样。延10期为辫状河沉积体系;延9-延5期为河湖辫状三角洲复合沉积体系;延4期发育网状河三角洲沉积;延3-延1期推测为以辫状河、曲流河为主的河流沉积体系。辫状三角洲平原是研究区河湖辫状三角洲体系中最发育的亚相类型,也是延安组最发育的沉积类型,沉积微相则以辫状河道、河道砂坝、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和漫溢沉积为主。相应地,研究区沉积模式可归纳为辫状河沉积模式、河湖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和网状三角洲沉积模式3类,其中河湖辫状三角洲沉积模式在姬塬油田延安组占主导地位。研究区湖泊的发育具有“急生缓亡”的特点。相应地,研究区的沉积演化可分为填平补齐期、河湖过渡期、浅湖淤浅期、浅湖废弃期和抬升剥蚀期5个阶段。分别对应延10期、延9期、延8-延6期、延5-延4期和延3-延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