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MILO)是当今高峰值功率、无磁场、紧凑型窄带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前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MILO输出的微波频率不可调节,属于典型的窄带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随着MILO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大范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磁绝缘线振荡器(Magnetically Insulated Transmission Line Oscillator,MILO)是当今高峰值功率、无磁场、紧凑型窄带高功率微波(High-Power Microwave,HPM)产生器件的典型代表,也是当前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的研究热点之一。传统MILO输出的微波频率不可调节,属于典型的窄带高功率微波产生器件,随着MILO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大范围频率调谐已成为其重要发展方向之一。本课题提出一种跨波段(L、S波段)调谐磁绝缘线振荡器系统,该系统包括调谐MILO、调谐模式转换器和宽带辐射部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如下:1、MILO的理论研究论文系统阐述了MILO主慢波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建立了一个频率为1.575 GHz的负载限制型MILO模型。以该模型为基础,分析了MILO的自磁绝缘、束波相互作用等工作特性。重点研究了MILO的调谐特性和功率效率;分析了调谐过程中微波频率、归一化相速度、模式分隔度、耦合阻抗等参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在大范围调谐的同时,保证器件稳定工作且提高器件整体功率效率的调谐技术方案。该技术方案为:在传统MILO的基础上增加调谐机构来改变慢波结构的外半径,从而改变MILO产生的微波频率,构成一个跨波段调谐MILO。2、MILO的模拟研究通过设计和仿真优化,得到1.575 GHz的负载限制型MILO,并对本征模、品质因数、热腔特性等参数进行了分析。当工作电压为590 k V、输入电功率为29 GW时,微波输出功率为5.0 GW,频率为1.575 GHz,功率效率为17.2%。在相同的输入电参数下研究分析MILO的调谐特性和功率效率,调谐MILO的最高功率效率为20.1%,对应的输出功率为5.6 GW,微波频率为1.425 GHz。在该输入电参数下进行调谐,相应的3 d B频率调谐范围为0.85~2.12 GHz,调谐带宽为85.5%。提出了一种具有非均匀叶片的新型MILO模型。典型模拟结果为:当输入电压为586 k V、输入电功率为28.7 GW时,改变叶片外半径,非均匀新型MILO的最大功率效率达到22.0%,微波频率为1.42 GHz。在该输入电参数下进行调谐,相应的3d B频率调谐范围为0.95~2.05 GHz,调谐带宽为73.3%。提出了一种新型加脊MILO模型。通过对加脊SWS的慢波特性和色散特性进行物理分析和模拟仿真,证实该新型加脊MILO的脊结构可有效提高束波相互作用且不影响调谐特性。在外加电压为580 k V,输入电功率为30.0 GW时,得到工作频率为1.440 GHz、功率为7.1 GW的微波输出,功率效率为23.7%。在该输入电参数下进行调谐,相应的3 d B频率调谐范围为0.75~2.10 GHz,调谐带宽为94.7%。在外加电压为815 k V,输入电功率为59.5 GW时,得到工作频率为1.440GHz、功率为16.4 GW的微波输出,功率效率为27.6%。3、调谐模式转换器的仿真研究设计了调谐同轴插板式TEM-TE11模式转换器,工作频带范围为1.63~2.12GHz,相应的转换效率超过95%,带宽为26.1%。设计了径向折叠式TEM-线极化TE11宽带调谐模式转换器,它具有结构简单、调谐更方便、调谐带宽更宽、转换效率更高、匹配和调谐机构控制更精准、密封性更好等优点。通过调节调谐机构,在整个频带1.45~2.35 GHz范围内该模式转换器的转换效率都大于99%,调谐带宽为47.4%。4、调谐MILO系统的实验研究在调谐径向折叠式TEM-线极化TE11模式转换器的低功率实验中,该调谐模式转换器可以有效地将同轴波导TEM模转换为圆波导线极化TE11模,在频率1.55~2.35 GHz范围内转换效率达到99%以上。仿真与实验的方向图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没有杂模产生。在传统调谐MILO系统的高功率实验中,当二极管电压、脉冲宽度和电流分别为486 k V、90 ns和51 k A时,该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3.7 GW,相应的功率效率为14.8%,微波脉冲宽度为29 ns。在该输入电参数下进行调谐,相应的3d B频率调谐范围为1.552~2.168 GHz,调谐带宽为33.1%。在加脊调谐MILO系统的高功率实验中,当二极管电压、脉冲宽度和电流分别为510 k V、90 ns和49 k A时,该系统的最大输出功率为4.3 GW,相应的功率效率为16.8%,微波脉冲宽度为43 ns。在该输入电参数下进行调谐,相应的3d B频率调谐范围为1.536~2.100 GHz,调谐带宽为31.0%。
其他文献
台风双眼墙(CEs),又名同心眼墙,是强热带气旋(TC)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结构特征,双眼墙的形成(SEF)以及内外眼墙的替换过程(ERC)会导致TC强度和结构发生突变,大大增加了 TC强度预报和风雨预报的困难。海气相互作用是影响TC发展的重要物理过程,TC经过后引起的冷尾流和强烈的海浪直接影响海气间的能量交换。为了研究海洋对CEs的影响,本文利用高分辨率的区域海-气-浪耦合模式,成功模拟出S
航天器在发射过程中会受到低至几赫兹高到几千赫兹的振动激励,剧烈的振动和冲击载荷使航天任务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受到了严重威胁。随着航天器对结构减振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工程结构越来越难平衡承载能力和质量约束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受山羊在悬崖间奔跑和跳跃时其腿骨轻松自如对付落地冲击的启发,本文提出了基于山羊腿骨微观组织构造和结构的仿生减振结构设计思想,并围绕密质骨微观结构分析、仿生交错复合结构设
本文主要以直接数值模拟为研究手段,针对压力梯度作用下超声速湍流边界层的相干结构演化规律,三维流场组织结构以及湍流统计特性开展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研究思路,将壁面曲率效应与压力梯度解耦开来,既分别研究了单纯平板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在逆压梯度(APG)和顺压梯度(FPG)作用下湍流结构及统计特性的响应规律,同时还将相同压力分布条件下曲率壁面耦合的压力梯度效应与单纯压力梯度效应进行了
对失效航天器的在轨修复是当前航天领域的热点问题,而航天器相对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是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失效航天器由于没有姿态控制,一般表现为在轨道上自由翻滚,而这为近距离操作带来巨大挑战。论文以此为背景,开展航天器相对空间翻滚目标近距离姿轨控制方法研究。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相对翻滚目标的绕飞与悬停控制问题,分别提出了强迫绕飞控制策略、基于模糊和基于非奇异终端滑模的悬停控制方法。(1)提出了
在人类地球低轨道载人航天相关技术日臻成熟,国际空间站及未来中国空间站等地球低轨道资源初步形成的背景下,载人月球探测自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再一次成为各航天大国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热点。与“阿波罗”任务不同,现今提出的各类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模式更注重其可持续性以及对各类飞行器的可重复使用,更倾向于基于现有的成熟技术以及现有的地球低轨道空间资源来开展载人月球探测。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以地球低轨道空间站为空间
受扰动的超声速湍流边界层广泛存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表面和发动机内部,随着飞行器设计研究进程的推进,各类边界层湍流特性研究的紧迫性也逐步提升。论文从实际应用出发,通过实验(纳米粒子散射技术、离子测速技术、油流法)为主并辅以数值模拟(基于雷诺平均求解Navier-Stokes方程)的研究方法,主线在于厘清超燃冲压发动机内壁面喷注和辅助喷注方式引起的边界层内结构与湍流特性变化,同时又结合飞行器壁面、燃烧室
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Laser Plasma Interaction,LPI)中的参量不稳定性是制约惯性约束聚变(Inertial Confinement Fusion,ICF)点火的重要因素。其中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和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SBS)产生的散射光能够降低光强的耦合效
SiCf/SiC复合材料因其具有低密度、高强度、高韧性、耐高温、抗氧化、耐烧蚀等优异性能,已成为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中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航空发动机工作时面临非常复杂的应力环境和热化学环境,对所选用材料的力学性能与热物理性能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SiCf/SiC复合材料应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结构部件前,其性能测试与仿真就变得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着后续的部件考核。国内前期生产的SiCf/Si
有效连接作为脑功能整合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够揭示大脑神经信号间连接关系的因果效应信息。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是两类广泛应用的非侵入式脑功能成像技术,能分别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数据表达。本文聚焦有效连接分析方法,并围绕功能磁共振成像和脑电图两类数据,开展多模态脑成像有效连接分析的方法学与应用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多变量时-频格兰杰因果连接分析。在本
武器装备体系评估是武器装备论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而体系贡献率评估研究已然成为武器装备体系评估的重要方面,其评估结果可以为后续武器装备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等工作提供定量化依据。目前,由于武器装备体系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较难建立准确、通用的武器装备体系贡献率评估模型,评估结果也较难得到解释和验证。随着网络科学的发展,基于异质网络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将武器装备体系进行形式化描述,也可以借助异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