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市民群体(在某些语境下他们也被称为外来务工人员或流动人口)数量庞大,他们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城市的繁荣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已经进入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实现新市民在城市与家乡之间的进退有据,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但是新市民在城市定居需要面对许多困难,包括高企的房价、微薄的收入、有限制的公共服务和以及难以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等问题。与此同时,城市对新市民也极具吸引力,这里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方便的生活配套、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本文分析在不同类别的城市和不同的代际与年龄条件下,新市民在住房、经济、社会等维度对定居意愿影响的差异,以期能真正实现新市民的“市民化”,实现他们与城市的共生共荣,共享共治。论文首先对新市民定居意愿的研究现状和理论进行梳理分析,理清研究不同区域和代际的新市民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思路和方法。在世代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新市民定居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然后,利用CMDS广东省数据库和广州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新市民数据库,分别采用了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非核心城市和非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年轻和年长新市民定居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通过电话访谈方式,对具有代表性的各个区域和代际的新市民进行定性分析,相互印证,以保证研究结论科学、可靠。研究结果显示:新市民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复杂的区域和代际异质性,收入和住房对新市民的影响最大,社会方面的因素能促进流动但不能决定定居。年长新市民可能更倾向以整个家庭为基础做出留居决策,而年轻新市民更受城市和自身特点的影响。不同类型城市居民定居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不同维度的差异,定居决定是在个人因素和城市类别属性的综合影响下做出的,这取决于新市民个人特征和城市属性给其带来的效用。最后,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论文提出了包括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降低新市民住房压力提升住房水平、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均等化以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新市民的社会资本和收入水平等系列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