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用复合法和中医致病因素相结合的造模方法,构建与人体临床证候最接近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动物模型;以黄芩汤治疗该模型的疗效为评价指标,探讨黄芩汤对该模型γδT细胞及NF-KB的影响,进一步阐述其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可能免疫机制。
方法:
SPF级SD大鼠140只,雌雄各半,体重(200士20)g,于18-22℃室温下适应性饲养7天后,随机选取40只为空白对照组和无证型UC组(各20只),其余100只为湿热造模组,采用灌服猪油、白酒并自由饮用蜂蜜水的方法,造成大鼠湿热体质;在此基础上用免疫复合物加三硝基苯磺酸-乙醇模型诱发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观察大鼠症候学、结肠病理学及免疫学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改变,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造模成功后初步为该模型建立症候学、病理学及免疫学三大指标评价体系。
造模成功后,治疗15天,分别运用黄芩汤、白头翁汤、柳氮磺吡啶(SASP)悬浊液、生理盐水对模型大鼠进行干预,观察症候学、病理学的改善情况,检测与γδT细胞和核因子-K B p65(NF-K B p65)密切相关的结肠组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的含量;并应用抗TCRγδ,核因子-K B p65(NF-K Bp65)、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显微镜细胞计数和彩色病理图象分析系统分析各组结肠组织TCRγδ、核因子-K B p65、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表达情况;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造模大鼠粘液血便、懒动、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疾病活动度(DAI)比空白组高(P<0.05);病理切片可见结肠粘膜出现明显溃疡,病理学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免疫学指标结肠组织ICAM-1,TNF-α和IFN-γ明显升高(P<0.01)。
经药物干预,各组大鼠的症候学及病理学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以黄芩汤治疗.湿热型UC组最明显。在免疫学指标方面,TCRγδ、NF-K B p65、ICAM-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模型组TCRγδ、NF-K B p65、ICAM-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治疗后黄芩汤治疗湿热UC组TCRγδ、NF-K B p65、ICAM-1含量较其他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O.01);各治疗组大鼠结肠组织TNF-α和IFN-γ通过用ELISA方法检测,治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回升,仍以黄芩汤治疗湿热UC组明显,且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白头翁汤及SASP、无证型UC组(P<0.05,P<0.01)。
结论:
经过改进以前的造模方法,采用高脂高糖辛辣饮食加复合法可以构建出理想的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且该方法稳定可靠。
黄芩汤治疗湿热UC组对该模型症候及病理学具有理想的改善作用,且对γδT细胞数量及功能和NF-KBp65有下调作用,效果优于阳性对照药白头翁汤及SASP,这可能是其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免疫学机制之一;黄芩汤治疗湿热UC组的效果亦优于无湿热证型UC组,这表明黄芩汤治疗该模型可能是建立在湿热证的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