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配位化学领域的新型多功能材料,兼具有机材料的柔性和无机材料的稳定性。因其中心金属离子配位数,配体种类、配位点数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作为配位化学领域的新型多功能材料,兼具有机材料的柔性和无机材料的稳定性。因其中心金属离子配位数,配体种类、配位点数量、配位模式和构型等多变因数,导致MOFs具有多样的拓扑构型和独特的功能,使其在催化、吸附分离、荧光、磁性、电传感等多个领域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价值。本论文基于Co2+、Zn2+、Cu2+三种过渡金属离子,三种芳香多羧酸类配体,以及含N辅助配体,设计合成三个MOFs材料。利用热重量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粉末X射线衍射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法、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等分析方法对晶体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主要研究了这三个MOFs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及其在小分子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1、以2,5-吡啶二羧酸为配体,Co离子为金属中心,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一维链Co-MOF,并将其作为电极基底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萘胺异构体的识别检测。该传感器在多种芳香胺干扰组成的模拟环境中,显示出对1-NA和2-NA高的选择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为环境和临床医学领域检测芳香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2、以均苯三酸、2,2-二联吡啶为配体,溶剂热法合成Zn-MOF一维链状金属有机框架。该材料在多种有机溶剂和水中浸泡24小时,经粉末X射线衍射数据表明Zn-MOF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稳定性。基于未经后修饰的Zn-MOF为电极基底材料制备电化学传感器,实现了在0.2 M磷酸缓冲溶液中灵敏性识别邻硝基苯甲醛(2-NBA)、间硝基苯甲醛(3-NBA)和对硝基苯甲醛(4-NBA),并显示出高的选择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3、以2,5-呋喃二甲酸和1,2-二(4-吡啶基)乙烯为配体,Cu离子为构筑中心,溶剂热法合成的Cu-MOF,将该材料滴涂到玻碳电极表面,制备成电化学传感器Cu-1/GCE用于酪氨酸(L-Tyr)的灵敏性检测。在多种氨基酸干扰物存在的模拟环境中,Cu-1/GCE检测L-Tyr显示出优异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为MOFs材料在临床医学领域检测代谢疾病重要标志物L-Tyr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低维纳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催化性能高,易于通过不同官能团进行表面改性等诸多优势。其中,大的表面积可将生物分子有效地固定在电极表面,从而提高了电化学传感器的灵敏度。
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价值在于保护公司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免受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人的不法侵害,该诉讼制度最早出现在英美法系国家。股东代表诉讼制度弥补了公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遵循竞争法则,只有有效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才能不断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保险行业作为我国的特殊管制行业,同样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帮助维护基本的竞争秩序。2008年我国颁布了《反垄断法》,对保险行业的规范竞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反垄断法》在保险行业的适用过程中,针对保费协议、共保组织协议、标准保单协议等行为是否应予以反垄断豁免成为需要保险行业监管部门、行业立法部门、保险行业执法部门共
在全球宏观复杂性风险情境下,成都韧性经济建设发展必须要有智慧地淬炼出抗逆力和反脆弱性的显著特征。面对多重复杂性宏观风险,也须"跳出成都看成都",从全球视野和全国开放
1977年,人们发现了一种分子量为46 kD的酸性糖蛋白-载脂蛋白A-Ⅳ(apoA-Ⅳ)。它含有396个氨基酸,N-末端为甘氨酸,C-末端为赖氨酸。载脂蛋白A-Ⅳ(apoA-Ⅳ)是人类载脂蛋白的主要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俨然已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寻求简单、快速、灵敏的方法实现对药物分子及生物小分子的准确测定对于临床医学、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
在最近几年社会各界较为关注的内容就是国学,多数小学教学过程当中也开始融合国学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国学经典诵读。因为现阶段相关国学教育的实践活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改革的核心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旧有的土地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需要,
铈钛基纳米材料因其表面的大量结合缺陷以及两种氧化态转换而在生物传感及催化氧化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此外,铈钛基纳米材料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光化学稳定性,在电化学及光谱检
绿色债券作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中的重要金融产品之一,是当前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绿色直接融资较为有效的金融工具。而可交换债券于2008年在我国首次推出,但直至2013年首单可交换债券才发行成功,至今不过数年。在我国证券市场中,绿色债券市场和可交换债券市场目前都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二者都是资本市场新兴的融资工具。本文以国内外众多学者的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对三峡集团发行的我国首单绿色可交换债券“G三峡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