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视角下的城乡一体化研究——以吕梁市为例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久必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乡村,乡村的发展更离不开城市。本文首先从城市、乡村以及城乡关系视角对城乡一体化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一是城市发展演变的视角。从之前“筑垒设防”的形式到工会形式的出现,从实力较弱的工业城市发展到日益繁华的资本主义大工业城市,城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逐渐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而国家慢慢丧失核心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废除旧的分工,废除私有制和消除阶级对立,农村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城市区域将被淘汰,进而充分实现城乡一体化。二是社会分工的角度。重视农业和农村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从城乡矛盾突出的根源、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以及实现城乡融合目标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等多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关系思想进行了阐述。首先在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指导下,对当前我国城乡发展状况进行探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内涵、演变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大,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上升,城乡资源配置严重失衡等。其次是对我国城乡发展关系不平衡的原因剖析:主要包括历史、制度、观念、体制政策、人力资本等原因,多种原因造成工农业差异大,缺乏整体规划、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能力。接着本文讨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含义和特征,进一步提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转型,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在城乡平等和谐关系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需要。再次,本文从吕梁市城乡关系发展实际情况对比分析了吕梁市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的弊端,指出吕梁市城市和农村发展差距很大,总结了吕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以及吕梁市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差距大。最后,提出促进我国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加快新农村建设、尽快实现农村城镇化,进行制度创新、消除体制障碍,以“企业+农民”的模式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程一体化建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解决吕梁市城乡问题为重点,以消除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为出发点,结合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吕梁市城乡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有力解决了“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助于正确处理吕梁市的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关系,对实现吕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吕梁市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是促进吕梁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吕梁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
其他文献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后,俄国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时局的发展迫切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为此,列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俄国革命形势及政党斗争状况,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公平体系的高层次体现,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
让-保罗·萨特是法国20世纪富有盛名的自由战士,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开创者”。萨特的哲学思想不仅是二战时期人们饱受摧残时的心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应,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符合并顺应新常态、掌握新常态、引导和带领新常态,是现在和今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的科学命题。这是我国不断探索国家治理的重大战略,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的结果。基层政府作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