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菱角(TrapaL.)是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经常发现的植物,被认为是史前先民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菱角文化性质及其在食谱中重要性的认识还缺乏系统研究。田螺山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菱角遗存,为考察菱角形态特征和驯化程度随时间的变化提供了极好的样本。以现代菱角(3种野生菱和5种栽培菱)(n=447)为参照,发现田螺山遗址新石器时代菱角(n=481)与现代驯化种Trapa bispinosa Roxb.相比,形态相似而体积略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田螺山菱角比现代野生菱种Trapaincisa Sieb.and Zucca.种实更大。进一步数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表明,田螺山遗址菱角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大,7层(ca.6700-6500 B.P.)与6层(ca.6500-6300 B.P.)样品在长(p = 7.85E-08)、高(p = 3.19E-06)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些结果暗示了田螺山遗址先民积极选择了果体大、形态饱满、肩角圆润、基部较宽的菱角。此外烘干余姚现代栽培菱(n=15)得到菱角干燥的模拟收缩率,并用于田螺山遗址8、5、4层自然晾干菱角(n=238)测量值的校正后发现,存在田螺山遗址8层已经达到菱角栽培水平较高的可能性。田螺山遗址8至3层土样调查(共4600毫升)表明,以相辅相成而非负相关来解释水稻和菱角的关系可能更为恰当。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8层菱角有明显不同于8层以上菱角的碳氮值,推断其可能经历了特殊的管理手段或生长于特定的微环境;7层至5层菱角的管理技术和生长环境则保持稳定。综上所述,菱角是田螺山遗址农耕活动中重要的非谷物类作物之一,在田螺山先民的食谱中长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