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流域水文响应过程分析 ——以黄洲河流域为例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009liu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具有极其重要的突出普遍价值,由于其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以及夏季暴雨洪水的发生,其境内洪水肆虐,且因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植被被大面积破坏以及大量的土壤流失,这也将加速土层本就相对较薄弱的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进程。根据收集的施秉境内黄洲河流域2014~2018的降雨数据,分析流域年内月平均降雨量的变化情况、短历时最大降雨量的变化情况以及次雨洪过程的变化趋势。根据在黄洲河流域出口处的自动水位监测仪测得2015水文年的径流数据,运用数字滤波基流分割方法对径流进行地下径流和地表径流分割,计算出年内地表径流所占比例,通过径流量的数据支撑,结合黄洲河流域的岩性及水文地质概况,分析流域内产汇流过程,运用产汇流特征值的计算公式和退水资料,分别求取流域的各个产汇流特征值和退水系数及退水公式。为黄洲河流域的防洪措施提出决策依据以及喀斯特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提供意见和措施。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黄洲河流域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年内降雨分为多雨季节和少雨季节。多雨季节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1.9%。黄洲河流域月平均降雨量变差系数为0.7。近几年黄洲河流域的年平均降雨量达到1074.04mm。2015年的大雨、暴雨场次是近几年发生最多的年份,并且大雨、暴雨场次近几年在逐年减少,大雨、暴雨所产生的合计降雨量也在减少。黄洲河流域年平均降雨日数达到150天,且降雨日数年内分布均匀。流域最大日平均降雨降雨量在年内呈现单峰型分布,6月的最大日平均降雨量达到最大值。黄洲河流域径流相对于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月均流量的变差系数为1.18,在少雨季节尤其是冬季,流域会出现地下径流补给地表径流的情况。(2)黄洲河流域的短历时暴雨变化趋势。黄洲河流域1/6小时和1小时最大降雨量年内变化呈现下降的趋势,12小时和24小时最大降雨量年内变化呈现上升的趋势。黄洲河流域1/6小时和1小时最大降雨量的季节变化较小,夏季略比其他季节大,12小时和24小时最大降雨量在夏季明显比其他季节大。24小时最大降雨量相比其他短历时最大降雨量面向较大,降雨存在24小时内连续性。黄洲河流域短历时最大降雨量变差系数变化范围0.56~0.65,变化程度略大。12小时和24小时最大降雨量的偏态系数相比1/6小时和1小时最大降雨量偏态系数较大,12小时和24小时最大降雨量离散程度大。(3)黄洲河流域2015水文年的10次雨洪过程的特征。黄洲河流域次洪水滞时平均值为5.375小时。降雨强度越大,洪水滞时时间越短。黄洲河流域退水系数是0.177,退水指数方程=×0).。流域的次径流系数大都在小于0.05。黄洲河流域属于典型的超渗产流模式。(4)黄洲河流域2015水文年的产汇流特征值的变化特征。黄洲河流域的年内洪峰流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流域年内次洪量整体呈上升趋势。流域年内月平均径流系数0.28,年内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内月平均地表径流所占比例29.4%,整体呈下降趋势。黄洲河流域年内月平均洪峰滞时7.9小时,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6月发生的强降雨让流域年内单位线峰值在6月突增,呈现下降趋势。流域年内月平均汇流时间22.7小时,年内月平均汇流时间呈现上升趋势。
其他文献
为验证菌藻共生用于处理海水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废水处理技术,采用固定化菌藻小球耦合循环式活性污泥工艺(CAST)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并与常规CAST进行对比,以考察其处理效果。结果表明:海水小球藻与细菌构成共生体系处理海水养殖废水可有效去除CODMn、无机氮和磷,去除率高于青岛大扁藻、杜氏盐藻及等鞭金藻与细菌的搭配;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将菌藻制成固定化小球后,菌藻体积比为1∶2时
土壤水分、水溶性钙是植被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对土壤水-钙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该地区的土壤资源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然而,已有研究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特征关注较少,未能较好地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使用原位采样、相关分析、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贵州典型喀斯特区土壤含水量、土壤水溶性钙的分布特征,揭示该地区的土壤水-钙关系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喀斯特区的土壤水、钙资源管理提供借鉴。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很脆弱,自尊心很强,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他们的教育和管理让家长和教师费心、伤神。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重要,尤其需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跟得上、做得好。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能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问题。
水是生命的起源,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资源,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水循环系统将受到影响,因此,水资源脆弱性问题已成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贵州省气候时空变化下引起区域水资源脆弱性的评价分析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喀斯特地区贵州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威宁、贵阳等31个站点2001—2018年气象日值数据,基于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和累积距平法,对2001—2
近年来,喀斯特地貌下的乡村景观的规划设计受到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导致规划难度大幅度提升,为了研究贵州省高坡苗族乡规划的策略方法,本文分析了2019年该乡遥感数据,借助田野调查与访谈法,“源-汇”景观格局分析、AHP层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得出高坡苗族乡的人文景观格局与生态景观格局,并在Arc GIS软件中综合分析乡村景观格局规划策略,选取石门村为试点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结果表明:(1)在高
土壤侵蚀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和人类发展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其导致土地资源遭到破坏、土壤退化、降低土壤的生产能力。21世纪以来,影响侵蚀发生的降雨和植被变化趋势如何,土壤侵蚀是增加还是减少,未来的变化趋势如何等尚不清楚。此外,土壤含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储量,在计算有机碳过程中忽略土壤侵蚀,会错误的认为有机碳侵蚀是由于呼吸作用。因此我们评估了基于土壤侵蚀的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
目的分析陶工尘肺Ⅰ期患者胸部CT影像特征,为陶工尘肺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2015年1月—2019年11月受理的某卫浴企业陶工尘肺Ⅰ期患者35例,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40~60岁,平均(49.9±4.0)岁。对CT影像上病灶特点、分布及合并症征象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CT峰值采用计量资料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
老字号根植于城市的发展变迁之中,通常蕴含着光辉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和一代人的记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老字号品牌传播因对使用新媒体传播的意识不足、忽略新媒体内容建设、新媒体受众维护缺失等问题陷入困局。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背景,通过对114家辽宁省中华老字号和辽宁省老字号的研究,分析辽宁省老字号品牌传播陷入困局的原因,并为之分析出切实可行的突围路径。
中国西南喀斯特是全球三大喀斯特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地区,以滇、黔、桂三省区为主。滇黔桂地区降水丰沛,但基岩透水性强,导致地表水资源缺乏,土壤水分是该区域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性因子。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结构,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浅薄且土被不连续,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强,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然而,目前滇黔桂地区土壤水分空间格局和时间变化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仍不明晰。因此,本文首
溶解性无机碳(DIC)是流域内碳迁移转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中DIC的运输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场所,特别是碳源汇能力较强的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生态系统,其碳迁移情况受到更多关注。为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喀斯特地区水库的DIC变化特征,认识其影响因素,研究选取了典型喀斯特高原地区深水型水库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月(冬季)、5月(春季)、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