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根据已有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对针灸治疗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的技术做进一步临床和应用研究,评价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制定出一套标准化方案,以利临床推广应用。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对照开放性研究的方法。病例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计32例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入选标准,所有入选者治疗前为对照组,治疗后各阶段为试验组。所有患者都以长强、会阴、曲骨、三阴交、阿是穴为主穴,根据不同证型加用配穴(肝经风热者加太冲;血虚风燥者加足三里、血海),并根据兼有的不同症状加用规定的穴位。每日治疗1次,12次为一疗程,每6次为一个评价的阶段。治疗前、中、后三期,观察患者的瘙痒症状、继发皮损情况,根据公认的评分标准进行量化评分,并记录在统一印制的病例报告表(CRF)上。观察结束后,根据判定标准分为痊愈、显效、进步、无效4级,痊愈加显效合计为有效,据此计算有效率;比较三期分值变化情况,并对其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患者在治疗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登记于CRF中,结束时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入选36例患者,脱落2例,剔除2例,共完成治疗32例,评价32例,其中男性14人,女性18人,男女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以30-50岁为多,以中壮年为主,平均病程为52.60月,其中短的仅1周,长的达20余年,以发病在5年以内的为主。辨证为肝经风热证的有15例,血虚风燥证17例,各证型与发病部位的分布无差异性。2.评分结果:2.1瘙痒症状评分:所有患者治疗6次和12次后分别评分为(3.22±1.34)分和(2.19±1.71)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6.06±1.46)分;2.2皮损评分:所有患者治疗6次和12次后分别评分为(2.44±1.74)分和(1.50±1.44)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4.38±2.21)分。2.3检验:各期总评分用SPSS 13.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比较,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6次后,痊愈2例,显效3例,进步25例,无效2例,有效率15.63%;治疗12次后,痊愈10例,显效9例,进步12例,无效1例,有效率59.38%。对两者有效率用SPSS 13.0软件进行X2检验,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次较治疗6次疗效更高。4.32例患者治疗过程中仅有2例出现血肿或瘀斑,2-3日自行消退。余无不适。结论:单纯用针刺腧穴的方法治疗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安全有效。既避免系统用药的副作用,也避免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接触患处可能引发的过敏或刺激的反应,既达到即时止痒的作用,又达到调节全身气血脏腑的功效,标本兼治。该法治疗外阴、肛周、会阴瘙痒症,可以单独运用,亦可与其他疗法联用提高疗效,临床可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