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第一要素的口传身授的活态文化形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一项重大的文化战略举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非遗生存和发展的原生环境遭到破坏,文化空间被挤压,难以自发性的发展和延续,需要人为干预进行保护。近十年来,中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特别是许多省份在保存和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时,注重引起非遗项目来保护和展示文化。但是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弄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区别,将非遗“挂在墙上”,“锁在柜子里”,甚至抛弃了创造非遗的传承人,舍本而逐末。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通过传承人的技艺展示来不断再生和创新。如果说保护非遗的关键是保护传承人,那么保护传承人的关键是为传承人提供一个有利于更加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本文以三坊七巷为研究地域范围,采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对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进行研究分析,讨论三坊七巷非遗文化空间保护和传承人生存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本研究选题背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第二部分文献回顾,介绍目前学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保护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第三部分三坊七巷社会环境变迁及修复改造沿革,通过回顾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和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回顾,分析三坊七巷历史环境和非遗文化空间对非遗传承人生存环境带来的影响和提供的环境支持;第四部分,分析三坊七巷非遗传承人生存状况和生存环境存在的问题,指出三坊七巷及其管理方对非遗传承人的支持和保护存在的不足之处和产生原因;第五部分,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提出为非遗传承人提供双向的社会支持网络体系,探讨如何为非遗传承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同时,作为非遗保护的主体——各级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要创新非遗保护模式,从当代文化功能主义的视角去分析非遗存在和延续的作用,在保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核的原则下进行商业化开发。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碰撞交流中得以创新和壮大发展,非遗保护也应当顺应这一趋势,不断融合、吸纳旅游、商业、创意、金融、互联网等现代因素,跨界合作,才能找寻到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