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实验,分别建立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组UPLC-MS/MS药代-药效指纹图谱,结合体外指纹图谱,对比体外-药代药效指纹图谱三者的异同,并对葛根芩连汤治疗大鼠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药效动力学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索正常大鼠与UC模型大鼠口服葛根芩连汤后体内黄苓苷与汉黄芩苷的血药浓度动态变化,并与药效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明确两成分血药浓度与药效信息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方法:1.采用UPLC-MS/MS法进行药代指纹图谱及药效指纹图谱研究,样品处理后,使用ACQUIYUPLC BEH C18色谱柱(1.7μm,10mmx2.1mm),以0.2%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80min,流速为0.3mL·min-1,柱温40℃,获得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单味药组各自相应的药代指纹图谱及药效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体外指纹图谱信息,分析体外-药代-药效三者指纹的异同。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葛根岑连汤提取物中黄芩苷与汉黄芩背的分析方法。3.采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2,4,6-三硝基苯磺酸化学刺激复制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大鼠血浆中TNF-α、MPO不同时间点的含量综合评价葛根芩连汤全方的药效作用,获得药效动力学信息。4.采用现代检测手段UPLC-MS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中黄苓苷、汉黄苓苷同时测定的体内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正常组、模型单次给药组,模型多天给药组中黄芩苷、汉黄芩曲的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探索浓度与效应的联系。
结果:1.建立了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药代-药效指纹图谱,以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定性鉴别了葛根芩连汤体外-药代-药效三种指纹图谱中均出现的6个共有特征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葛根苓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相似度结果均满足指纹图谱建立要求。2.建立了黄芩苷、汉黄岑苷的HPLC分析方法,其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符合体外检测化学成分的要求。3.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TNF-α、MPO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证明模型复制成功。葛根芩连汤单次给药后0.167h、0.333h、0.5h、0.75h、2h、4h、6h、8h时血浆中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多次给药组末次给药后14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其中6h,10h下降最为明显。单次给药后0.333h、0.75h、2h、4h、6h、10h、12h时d血浆中MPO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多次给药组末次给药后14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其中0.333h、4h、6h数值最低,下降最为明显。4.建立了葛根岑连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同时测定的UPLC-MS/MS体内分析方法,用药动学分析软件WinNonlin5.0.1分析药动学参数,正常组、单次给药组、多天给药组中黄芩苷T1/2为4.471h、10.829h、10.497h,Tmax1为0.5h、0.5h、0.5h,Tmax2为8h、8h、6h,Cmax1为870.840μg·L-1、2314.93μg·L-1、3573.419μg·L-1,Cmax2为1682.901μg·L-1、1853.20μg·L-1、2697.092μg·L-1。正常组、单次给药组、多天给药组中汉黄芩苷T1/2为7.343h、15.097h、10.342h,Tmax1为0.75h、0.5h、0.5h,Tmax2为8h、6h、6h,Cmax1为327.132μg·L-1、706.254μg·L-1、752.650μg·L-1,Cmax2为1111.808μg·L-1、1157.635μg·L-1、1088.283μg·L-1。正常组的血药浓度要低于模型组的血药浓度,单次给药组与多天给药组的药效作用与黄苓苷、汉黄岑苷有一定相关性。
结论:成功建立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药代药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鉴定出体外-药代-药效三者均出现的六个原型成分。黄苓苷、汉黄芩苷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分析速度快,可用于成分的含量测定。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单次给药葛根岑连汤、多天给药葛根芩连汤后,其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药效作用与黄岑背、汉黄芩苷有一定的相关性。模型组与正常组的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均有差异,体内药动行为较复杂,结合指纹图谱信息,说明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是其有效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
方法:1.采用UPLC-MS/MS法进行药代指纹图谱及药效指纹图谱研究,样品处理后,使用ACQUIYUPLC BEH C18色谱柱(1.7μm,10mmx2.1mm),以0.2%甲酸水-乙腈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80min,流速为0.3mL·min-1,柱温40℃,获得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单味药组各自相应的药代指纹图谱及药效指纹图谱,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其进行相似度评价,结合体外指纹图谱信息,分析体外-药代-药效三者指纹的异同。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葛根岑连汤提取物中黄芩苷与汉黄芩背的分析方法。3.采用高糖高脂饮食结合2,4,6-三硝基苯磺酸化学刺激复制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以大鼠血浆中TNF-α、MPO不同时间点的含量综合评价葛根芩连汤全方的药效作用,获得药效动力学信息。4.采用现代检测手段UPLC-MS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中黄苓苷、汉黄苓苷同时测定的体内定量分析方法,比较正常组、模型单次给药组,模型多天给药组中黄芩苷、汉黄芩曲的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变化,探索浓度与效应的联系。
结果:1.建立了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药代-药效指纹图谱,以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确定共有峰,通过对照品指认定性鉴别了葛根芩连汤体外-药代-药效三种指纹图谱中均出现的6个共有特征峰所表征的化学成分,葛根苓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相似度结果均满足指纹图谱建立要求。2.建立了黄芩苷、汉黄岑苷的HPLC分析方法,其线性、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符合体外检测化学成分的要求。3.药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造模后模型组大鼠的TNF-α、MPO含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证明模型复制成功。葛根芩连汤单次给药后0.167h、0.333h、0.5h、0.75h、2h、4h、6h、8h时血浆中TNF-α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多次给药组末次给药后14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其中6h,10h下降最为明显。单次给药后0.333h、0.75h、2h、4h、6h、10h、12h时d血浆中MPO的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而多次给药组末次给药后14个时间点均显著降低,其中0.333h、4h、6h数值最低,下降最为明显。4.建立了葛根岑连汤中黄芩苷、汉黄芩苷同时测定的UPLC-MS/MS体内分析方法,用药动学分析软件WinNonlin5.0.1分析药动学参数,正常组、单次给药组、多天给药组中黄芩苷T1/2为4.471h、10.829h、10.497h,Tmax1为0.5h、0.5h、0.5h,Tmax2为8h、8h、6h,Cmax1为870.840μg·L-1、2314.93μg·L-1、3573.419μg·L-1,Cmax2为1682.901μg·L-1、1853.20μg·L-1、2697.092μg·L-1。正常组、单次给药组、多天给药组中汉黄芩苷T1/2为7.343h、15.097h、10.342h,Tmax1为0.75h、0.5h、0.5h,Tmax2为8h、6h、6h,Cmax1为327.132μg·L-1、706.254μg·L-1、752.650μg·L-1,Cmax2为1111.808μg·L-1、1157.635μg·L-1、1088.283μg·L-1。正常组的血药浓度要低于模型组的血药浓度,单次给药组与多天给药组的药效作用与黄苓苷、汉黄岑苷有一定相关性。
结论:成功建立葛根芩连汤全方、各药效拆方及其单味药材UPLC-MS/MS药代药效指纹图谱分析方法,鉴定出体外-药代-药效三者均出现的六个原型成分。黄苓苷、汉黄芩苷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度高、稳定性好、分析速度快,可用于成分的含量测定。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单次给药葛根岑连汤、多天给药葛根芩连汤后,其不同时间点的炎症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药效作用与黄岑背、汉黄芩苷有一定的相关性。模型组与正常组的血药浓度、药动学参数均有差异,体内药动行为较复杂,结合指纹图谱信息,说明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是其有效成分群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