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文报纸语言研究——以《世界日报》、《印州华报》为例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n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汉语热席卷全球,孔子学院及孔子课堂逐步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海外华语的发展更是成为人民群众关注及学者研究的焦点。另一方面,报纸作为大众传播的重要载体,在任何时候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华文报纸更是海外华人获得华人社区新闻的最基本来源,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当前的华语面貌。  本文是基于笔者在美国一年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生活所积累的经验完成。在这一年中,我除了体验美国本土文化、接触美国华人这个特殊群体,同时阅读并搜集了大量的华文报纸,重点整理了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世界日报》和《印州华报》,共计100余份,1029版。《世界日报》是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具有全美代表性,《印州华报》是笔者所在地区——肯塔基州发行量较大的华文报纸,具有地域特色。  本文分为八章,第一章为引言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总述海外华文报纸的起步与发展,重点介绍美国华文报纸的发展情况及读者群概况。  第三到六章为本文重点。分别从词汇、用字、语法及语体四个方面分析华文报纸的特征。在词汇方面,存在大量本土固有词、中英语素混用词、与普通话名同实异或名异实同词;用字方面,美国华文报纸以繁体字为主,部分报道出现异体字或古今字;在语法方面,大部分与汉语普通话语法规则相同,但会出现动宾超常搭配、语序差异、助词的重复与省缺等现象;在语体方面,一些新闻报道口语化特征明显、还会常出网络用词等,与汉语普通话有着明显差异。  第七章是对前几章的进一步分析,探索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语言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共同作用。  最后一章提出一些规范化的建议,使其降低产生歧义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本文从“重启诗歌写作可能”这一角度切入,重新审视90年代诗歌写作,把写作的视点放在那些坚守诗性精神、不断思考着并不断拓宽诗歌视野与生存领域的诗歌与诗人。诗歌写作虽处在
苏青,现代著名女作家,以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结婚十年》轰动40年代的上海滩,是典型的畅销书作家,在当时和张爱玲一起被号称为“文坛双壁”。苏青用平实的笔调,以一个女性的大胆笔
清代小说《歧路灯》从诞生之际便命运不济,直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该文在广泛搜集各种原始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戏曲与商业为切入点,以斑窥豹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碧落碑的概括。包括碑体的自然情况,碑文拓本及其历史流传,其中重点分析几个关于此碑著录有出入的小问题:立碑的时间,关于碑的得名,关于书写者
本文旨在解决中国新诗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是建立一套诗学体系,以评价和指导包括中国新诗在内的汉语诗歌的创作实践。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新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