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和转喻的研历经了三个阶段,从古典修辞学走入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殿堂。对于隐喻转喻,就其理论范式而言,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及合成空间理论,都是关于本质以及机制等问题的研究。Goossens (2003: 349-377), Barcelona (2000: 31-58), Mendoza (2000: 121-124)等语言学家致力于隐喻转喻的互动关系研究,Barcelona (2000)以证据证明转喻是比隐喻更基础的思维方式,概念隐喻是转喻激活的,但也不否认有的转喻由隐喻来激活。然而,通过综述,本文发现前人研究不足体现为:[1]认知学者致力于二者的差异比较,从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和互动;[2]关于隐喻转喻内部机制问题以及如何实现意义构建等问题没有完全澄清,涉及的相关问题如下:[1]隐喻转喻的关系是什么?是否有连续体的存在?[2]连续体的运作机制是什么?[3]隐喻转喻如何实现意义构建?以上问题同时也是本文的焦点,在研究隐转转喻互动过程,作者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从概念隐喻转喻的本质,机制和分类三方面,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总结了十条隐喻转喻的共同特征。基于这十条相通点,作者提出了新的分类角度即:概念连续和语境连续来验证连续体的存在,并运用语料分析的方法结合大量的英汉例子加以证明。由此得出结论隐喻和转喻他们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他们的区别不是离散的,而是标量的,意义构建取决于连续统上的条件取值,受语境,个人认知背景,说话意图等影响。以具体语料“乡愁是一枚邮票”—余光中《乡愁》为例,传统认为,这里存在隐喻的标志词“是”符合X是Y的形式,所以是隐喻。这里的问题是,这不完全符合传统隐喻的界定,即:源域和目标域具有充要的相似,而是为达到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便捷性而形成的新隐喻,也同时形成了新的认知。本文从非常规关系(unstereotypical) (邹春玲, 2010)这一区别于传统视角的方法证明了了隐喻转喻连续体的存在,这也是有别于他人的地方,相关焦点如下:[1]隐喻转喻连续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其中有,属性的偶然相似,转喻操作中的必然邻近和偶然邻近关系;[2]意义构建的隐喻转喻连续统操作,即内涵外延传承解释二者的最终意义实现。在建立了隐喻转喻连续体机制后,基于假设性思考方法,为了进一步回答为什X拥有Y的相关属性问题时,作者借助于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基于心理模型的语用推理模型”即:内涵外延模型,并结合常规关系下的两个相似相邻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上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的讨论共分六章。第一章是前言,解释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研究假设、语料等基本问题,并提及隐喻转喻的基本特点,并对理论依据、数据收集、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简要说明,以此论证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文献综述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为本研究提供了历史和学术背景。第三章提出了一组假设,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第四章在讨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隐喻转喻连续统的定义进行重述性补充探讨,形成本文的分析模式,给出了本研究对连续统的工作定义和分类。第五章讨论此连续统的工作机制,将其设立为一种认知-语用现象。第六章结束全文并阐明了研究发现,研究的优缺点以及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