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引导研究——基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

来源 :湖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iso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网络聊天工具和个人空间的发展而孕育的新生儿。它风靡网络世界,渗透到现实生活,倍受青年群体的追捧,逐渐成为青年群体必备的日常语言,成为一种文化时尚,表现出诸多青年亚文化的特征。本文正是基于“青年亚文化”视角,结合亚文化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先进文化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原因、基本特征、价值取向、演变规律等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引导网络流行语的基本对策。
  具体说来,本文由六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以及文章的创新点。
  第二部分是青年亚文化和网络流行语的一般理论分析。通过对亚文化,青年亚文化和网络流行语三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揭示了青年亚文化和网络流行语的内在关联,并且分析了本文立论的四个理论基础——亚文化理论、文化领导权理论、先进文化理论和网络传播理论。
  第三部分是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和特点。从语言、文化、心理和社会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网络流行语生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网络流行语的基本特点,即简洁时效、求异创新、消遣娱乐、隐喻延伸。
  第四部分是网络流行语的价值探析。主要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论述了网络流行语的正面价值和负面影响。其正面价值在于:拓宽了传统汉语文化、表达了草根民众诉求、传递了社会正能量;其负面影响在于:娱乐性遮蔽了对现实的深层思考、庸俗性导致了价值取向的偏离、对抗性引发了社会不稳定情绪。
  第五部分是网络流行语的引导策略。通过揭示网络流行语的流变规律,提炼出网络流行语的先进成分,提出可行的符合价值取向的网络流行语引导策略。即: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推进网络语言法律建设、强化主流媒体自律引导、健全网络参与监管方式。
  第六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指出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问题。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新任务、新形势,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7月,习近平在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
学位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处在一个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之中,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政治价值观念及政治参与行为受到严重冲击。大学生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他们的理想、本领、担当不仅关系个人的前途命运,也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顺利进行是一项紧迫而必要的任务。  本文的研究是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
学位
社会企业不同于传统企业其将社会目标作为组织的首要发展宗旨,兼具社会性和商业性双重属性,相较于传统非营利组织其自身具有较强的造血能力,其通过商业化运作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捐赠与政府补贴的依赖程度较低,财务自主性强,能够有效地弥补政府公共供给的不足。我国法律框架内尚未明确规定社会企业的法律定位,在市场实践中民办非企业单位、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企业型公司是目前我国社企存在的主要表现形式,基于前两者在我国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型的办学机构和教育实体,具体指的是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学生作为独立学院中受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政治动态直接影响独立学院的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近年来,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思想政治等学科、领域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甚多,也产生了许多重要成果及解释框架。本文基于武汉市东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