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地方政府的粮食调控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n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一直是中国历朝历代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亦不例外。建国以后,政府对粮食的调控特别是统购统销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以及发展演变深刻影响了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统购统销的实行被称为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次大战役(加上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统称为财经战线的“三大战役”)。本文试图以粮食价格的变动与调控、粮食市场的状况与管理以及粮食购销政策的实施与演进为线索,对解放后至1957年间上海市政府的粮食调控政策及实践进行较为详尽地梳理。1949至1957年是我国国民经济恢复以及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时期。在此阶段,以1953年底为界限,我国粮食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自由购销到统购统销。这个变化给整个国家的经济运行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均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自由购销转变到统购统销的原因众说纷纭,但政府期望通过政策的改变以更有效调控粮食价格以及粮食市场无疑是重要出发点之一。粮食价格是物价指向标,事关民生大计。由于上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更由于解放前粮价巨大涨幅带来的强烈惯性和延续性,调控好上海市的粮食价格是新政权当时面临的极其艰巨之任务。上海的粮价波动和调控在全国颇具代表性。总体来说,上海解放后,粮食价格先是不可避免地延续了波动涨幅较大的惯性,进入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之后逐渐平稳。政府对粮食价格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严格调控。其中,1949至1952年,粮价仍以自由价格为主,1953年起,逐步实行粮食价格计划管理办法,粮价基本保持稳定。粮食市场方面,建国初期市场上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自由贸易,资本主义粮食商业还占很大优势。粮食自由市场存在,社会上一些粮食投机商利用尖锐的粮食产需矛盾,兴风作浪,抢购粮食,与国营粮食部门争夺市场。因此,政府急于找到一个更好的粮食调控政策以有效控制粮食价格和粮食市场。这样,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也就成了一种历史必然。统购统销政策实施以后又经过了一系列调整,最终通过对粮食“买”和“卖”的双向垄断,牢牢地控制住了粮食价格和市场,为我国“一五”计划的顺利开展甚至是以后的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过,该政策的实施也限制了市民的自由,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他文献
在结合Mumford-Shah模型和水平集方法中的窄带解法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图像分割模型.Mumford-Shah模型虽然具有良好的图像分割结果,但是其每次迭代过程都需要对所有
元数据在网页上的应用有助于被搜索引擎和专业论文平台收录,是提高期刊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对DCMI、IEEE的LOM和SCORM三种元数据标准进行了比较,介绍了DCMI的最新进展,建议在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多层面分析了2007-2018年全国和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5A级旅游景区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全国5A级景区总量的年际变化符合线性增长;(2)
一、中国PSC检查情况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各PSC检查单位共进行PSC检查1 463艘次,发现缺陷5 367项,单船缺陷数量为3.67项,滞留船舶61艘次,滞留率为4.17%。
毛泽东建国前的公平思想是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基础上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也体现了毛泽东对公平的“大同社会”的向往。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毛泽东公平思想的土壤,洪秀全、康
采用水热合成法,利用钼酸钠和硫粉作为前驱体,在200℃下成功制备出二硫化钼纳米材料,采用XRD和SEM对其进行了结构与形貌表征,并通过光催化实验对产物的光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
国企改革进入显效期后,地方的实践重要性凸显,如何将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探索结合起来?地方下一步国企改革的重点方向是什么?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如何推进去产能和去杠杆?$$
报纸
晚清外人在华招工相关约章交涉是近代中外交涉的重要组成部分。外人强力攫取在华招工特权,在维护既有特权的前提下肆意扩大,而招工过程中牵涉的问题又迫使列强不得不调整其招
本文着力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基督教传教士在东北地区开展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传教以及青年会等在内的传教事业的经济来源。文章以基督教传教事业的经济来源为研究对象,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