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多年来,大批的农民由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已形成我国社会结构中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这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农民工”。农民工作为一个整体已不可能再回到农村去,而是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成为城市中的一个群体,这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过程,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它同时还是农民工实现自身角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适应城市生活,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一定意义上而言也是农民工现代化的过程。本文研究一针对重庆、天津、湖北、河南地区的农民工约300人,采用字词联想法及利克特问卷进行农民工城市及农村内隐观研究。研究二以以上四个地区的80民农民工为研究对象进行城市与农村内隐观的IAT研究,对两代农民工的研究结果进行代际差异比较。通过以上两个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对农民工城市利克特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得出五个因素。因素一命名为对城市的向往。项目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在物质方面的优点的认识。包含6个项目,分别是交通便利、高楼大厦、物质丰富、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好、经济发达。因素二命名为对城市的积极情感。项目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的积极评价。包含8个项目,分别为:繁华、方便、发达、好玩、干净、开放、美丽、新鲜。因素三命名为对城市的消极情感,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的消极认知。包含7个项目分别为:房价高、喧闹、压力大、贫富差距大、物价高、空气质量差。因素四命名为对市民的态度,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城市居民的看法和态度。包含8个项目,分别为:物质、冷漠、虚伪、现实、欺负、疏远。因素五命名为自我认识,反映的是农民工对城市中的自己的处境的认知。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工资低、忙碌、生活艰难、打工、贫穷、工地、劳累、生计。(2)对农村利克特量表进行因素分析,得出五个因素。因素一命名为怡然的生活。项目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农村生活的积极看法:简单、逍遥。共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新鲜蔬菜瓜果、自给自足、和睦、种田、村村通、淳朴、勤劳致富、轻松、串门。因素二命名为落后。项目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农村落后现实的认知,共包含7个项目,分别为:交通不便、教育落后、贫穷、医疗落后、赚钱机会少、闭塞、子女教育困难。因素三命名为环境优美,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农村环境的评价。共包括6个项目,分别为:空气清新、安静、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绿色、山间小路。因素四命名为政策偏向,主要反映了农民工对国家政策扶持的认可,共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新农村、政府补贴、补贴落实、家电下乡、合作医疗、政府扶持。因素五命名为消极情感,反映的是农民工对农村的消极情感,共包含6个项目,分别为:单调、落后、贫穷、收入单一、城乡差距、偏远、守旧。(3)在工AT研究中,第一代农民工对城市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之间的反应时间虽有显著差异,但不如新生代农民工的效应量大。说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持有更明显的积极内隐态度。(4)在IAT研究中,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的积极或消极态度之间的反应时间虽有显著差异,但不如第一代农民工的效应量大。说明第一代农民工对农村的持有更明显的积极内隐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