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悲悯,在许多文章中一般被描述为“悲悯精神”、“悲悯情怀”、或者“悲悯意识”,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主题,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在人类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作家那里,他们的作品都投射出对人类、对生命的悲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肖洛霍夫说过:“对于人类的悲悯是一个作家应坚守的基本原则,失去这个支点任何美丽的叙述都只能是没有终极支撑的空中楼阁。”①悲悯,这一“人类的终极支撑”,简而言之,即悲剧性地同情或者怜悯,既是对人类悲剧性存在的一种独特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把握,又是对人生种种苦难的咀嚼和慨叹,衔接着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悲悯主题就是一个艺术问题,是文学之所以被称为文学的基本属性之一;从现实的层面来看,悲悯精神是对人类的悲剧性思考和深切的同情,它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价值选择密切相关。本文对于张炜和海明威作品中悲悯主题的研究,是出于文学的和现实的双重意义的考虑,既力求在比较文学的视域阐释和发掘悲悯主题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的文学表现,也追问这一主题同异形成背后的深层原因。文学不能完全脱离现实而进行创作,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发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论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地了解悲悯的美学价值,也能够启发对人类现状的思考,召唤当下人文精神的回归。论文分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束语。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有三点:一,归纳指出张炜和海明威作品的主题思想;二,介绍张炜和海明威比较研究的现状;三,说明本文的创新之处和论题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正文,分三章,第一章是悲悯的概述,包括悲悯的定义,悲悯中的悲剧性和怜悯性,张炜和海明威悲悯主题的写作和表达。第二章是张炜和海明威文作品中的悲悯主题比较,主要从悲剧意识、迷惘意识、流浪意识、宿命意识四个方面分成四个章节进行比较。第三部分是第三章,这一章节主要探讨的是造成两位作家作品中悲悯主题相同和不同的深层原因,从作家的成长经历、文化对作家的影响、个人价值观的选择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和阐释。最后,在结语中,系统总结了第一、二、三章的研究成果和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