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生物治理含铬(Ⅵ)废水的新技术已经成为近年来含铬(Ⅵ)废水处理的又一热点。本论文主要通过从各个采样点(包括长期受铬(Ⅵ)污染的以及未受铬(Ⅵ)污染)的污泥中分离出几株有效的铬(Ⅵ)还原菌,并且通过铬(Ⅵ)还原效果的比对,最后筛选出一株耐铬(Ⅵ)能力强,铬(Ⅵ)还原能力较高的菌株PX-2。经过初步鉴定,该菌属于阴沟肠杆菌。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其铬(Ⅵ)还原的影响因子进行了摸索,研究了该菌在不同铬(Ⅵ)浓度、反应时间、菌废比、反应温度、进水pH等条件下的除铬(Ⅵ)效果,并且对含铬(Ⅵ)废水中常有的几种重金属离子对细菌还原铬(Ⅵ)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此外,作者还对此细菌铬(Ⅵ)还原的酶动力反应学做了初步的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1、菌株PX-2与实验室分离而得的菌株相比,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在菌量加至55ml,温度30℃,pH7.0的条件下,72小时后对100mg/L的含铬(Ⅵ)废水的去除率达99%以上。 2、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实验,可以得出PX-2菌株属于阴沟肠杆菌。 3、Cu2+、Zn2+、Cd2+、Ni2+四种重金属离子对PX-2菌株的除铬(Ⅵ)效果都有很明显的影响,四种重金属对PX-2菌株除铬(Ⅵ)的抑制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Cd2+>Zn2+>Ni2>Cu2+。 4、通过对细菌酶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发现PX-2对铬(Ⅵ)的还原主要是依靠原有菌液中细菌代谢积累的H2S,而依靠细菌在废水中生长代谢的铬(Ⅵ)还原量仅占到总还原量的35.70%。由Monod方程而得到的动力学方程式可以较好的对细菌酶反应动力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模拟,拟合所得的参数值与实际的情况比较吻合。但是由于没有考虑原始菌液中的硫化氢以及细菌后续生长对整个铬(Ⅵ)还原过程的影响,因此,此动力学方程离实际应用还有较大距离,须进一步改进。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对铬(Ⅵ)还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以及机理研究奠定基础。为进一步研究应用微生物法处理含铬(Ⅵ)废水提供了借鉴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