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乡村厕所文化及其现代变迁一一以艾家屯为个案研究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ivewebdynpro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厕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逐步发展为民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以管控民众的排泄行为而存在,但同时也保持着独特的地域性。艾家屯的厕所根据风水观来选址,即便在社会发展中几经变化,但厕所的位置仍因文化的惯性保持不变。不过厕所文化的变迁还是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它改变了民众日常生活的基本形貌,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地得以刷新。故此本文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方法,来考察艾家屯厕所形制、厕所文化的特点,窥探厕所文化的变迁对民众的观念及其生活的潜在化影响。
  本文的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研究缘起及意义的书写以及国内外关于厕所文化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继而是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资料来源,最后是创新之处和关键性术语的概念界定。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从四个章节来分别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胶东半岛乡村厕所文化概述。首先,通过介绍胶东半岛地区及所属村庄艾家屯的概况,来对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有一个整体性的了解与认知;其次着重介绍自民国时期以来艾家屯厕所形制的变迁情况。随着社会的变迁,厕所的类型由猪圈与厕所合一式,发展到单一旱厕,再到水冲厕所。在此过程中分析出由传统旱厕变为水冲厕所的内外动力;最后概括出艾家屯厕所文化所具有的特点;第二章通过考察村庄厕所的选址与营建情况,发现此地区厕所的选址与风水有着莫大地关系。虽然厕所进行了改建,但由于惯性使然,厕所的位置仍以传统的方式保留着生存空间。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萌芽,即厕所入屋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乡村厕所位置的新方向。随后,通过厕所的营建过程,反映了乡民社会生活的变迁。由于乡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才导致了厕所分时段的变化;
  第三章从厕所的使用与清理入手,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乡民如厕惯习、如厕意识及如厕用具的探究,由此反映出在厕所的变迁中,乡民的习惯与意识仍受到传统习性的深刻影响,但如厕的用具却随生活水平的改善而发生改变。再者,厕所革命后,厕所的清理方式发生了一系列显著变化,从这些变化中看出传统的清理方式基本上已被现代化的技术所取代,而村民的生活方式也由个人劳动转向公共服务;第四章阐释了在厕所革命过程中,厕所的整体环境、排泄物的价值及其乡民的态度与民俗观念皆有所改变。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蕴含在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之中,对革命文化坚守和创造之中,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之中,体现于党对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之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命题。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逐步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基本形态。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和发展的,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与壮大,蕴含了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诉求,凸显了共产党人优
学位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所取得的效果显著。在发展过程当中,和平问题是“一带一路“发展过程当中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途经国家局势不稳定,存在教派冲突、恐怖主义以及邻国之间的领土争端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面临许多障碍。而“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阻碍,稳步推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习近平和平发展战略发挥的理论指导作用。  习近平和平发展战略的提出顺应了当前时代发展需
立场,是主体基于自身定位而秉持的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态度和实践。人们的经济、政治、社会利益和地位状况决定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一般而言,社会发展意义的立场特指政治立场。政治立场是政党的属性、功能和使命的规定性的显现。它是一个关系到政党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而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学位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国际国内诸多挑战。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需要国人统一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认同。在当前中国的群体划分中,农民群体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群体,他们的政治认同情况特别是对国家、对党的领导、对政府执政等的认同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政治认同的整体走向。在农民政治认同的形成中,政策认同是其核心和关键,因为政策是政府与农民之间的重
学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金融科技广泛应用,金融的风险形态呈现复杂化。本文研究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监管法治化问题,是以马克思主义金融监管理论和法治理论为指导,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监管改革发展和金融监管法治建设为对象,聚焦当前金融监管改革及其法治化中的问题,对深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金融监管法治化,进而加快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进程进行探讨。 
学位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新与发展。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创新的具体制度及其运行机制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包含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其中理论创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理论原则,为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而实践创新则是基于理论创新的指导来对相应的制度内容进行调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
意识形态问题历来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意识形态凝聚力是意识形态的功能之一,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满足其物质、精神、政治、文化、安全等发展的需要,对群体成员之间进行宣传与教化时所产生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向聚合力和外向吸引力。各个时期对于各国的执政党而言,主流意识形态是否能够实现和保持强大的凝聚力,直接关乎到执政党的执政有效性、关系到国民对指导思想的认同、关系到整个国家建设的兴衰成败。
学位
凝聚力对于一个组织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凝聚力的重要性在组织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首先,强大的凝聚力可以使组织的内部成员形成对组织的向心力,即使每个成员有自己的看法但最终会达到意见一致、团结合作的效果,顺利达成组织的目标,外部层面上则主要体现在组织对外部群体的吸引力上,通过参与组织的活动并产生认同,也可以帮助组织达到目标。因此,能否建构并进一步发挥凝聚力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
学位
意识形态话语权是指话语主体凭借自身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依靠一系列话语载体来宣传和表达自己的话语内容,从而达到控制社会舆论、引领社会思潮的目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时代相结合的产物,本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是国家的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国家工作方针的风向标,具有政治指导、政治教育、政治维护和政治批判功能,起着引领社会思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