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运用增视明目散对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治疗的临床观察及相关实验研究,以寻求中医药治疗青少年中度近视的新方药,探明增视明目散对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治疗的作用机理及其形态学变化。
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观察标准的60例(共120只眼),年龄在8-15岁的的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增视明目散治疗组与观察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增视明目散配方颗粒剂治疗3个疗程,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1剂/日,分早中晚3次温开水冲服,相邻疗程间休息3天,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对照组予常规验光配镜,不做任何治疗,并免费与治疗组同时定期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静态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总结和评价增视明目散治疗的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动物实验研究:将实验选用的30只2周龄左右的白色普通级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治疗组、模型组、空白组)。空白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予-20D透镜连续固定在实验眼(均为右眼)前1个月以建立离焦性近视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当天给治疗组进行增视明目散灌胃治疗,1日3次,连续灌胃1个月,确认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予24小时内立即取标本,3组豚鼠实验前后分别行眼轴和屈光度检查,视网膜检查(HE染色形态学观察和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并记录各项指标,疗程结束后对3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增视明目散对视网膜凋亡细胞的修复作用的治疗效果。
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远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屈光度较治疗前降低,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两组的眼轴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均不具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1.33%,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1)造模前3组豚鼠的双眼呈远视状态,屈光度、眼轴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实验眼屈光度均较造模前明显增高,眼轴均明显增长,与空白组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实验眼屈光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眼轴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空白组视网膜结构清晰,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视网膜各层结构均有改变,神经节细胞层及外核层、内核层均发现凋亡细胞;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稀疏紊乱、程度减轻。(3)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TUNEL检测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视网膜上的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即凋亡细胞,且部分视网膜细胞核虽未棕黄色着染,但其细胞结构呈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数目较少,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程度明显减轻。视网膜细胞凋亡率统计结果:模型对照组11.82±0.12%,中药治疗组7.43±0.08%,治疗组较模型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临床观察方面:(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远视力改善较明显,说明增视明目散可以提高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起到较明显的改善作用;(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屈光度降低较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屈光度无明显变化,进一步说明增视明目散可以降低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起到较明显的治疗作用;(3)两组治疗前后眼轴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眼轴较好控制,无进展性增长;(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增视明目散对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控制及治疗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提高青少年患者的视力,降低屈光度,改善视功能,但治疗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尚无治愈病例。
2.动物实验方面:(1)通过观察空白组豚鼠双眼,模型组及治疗组非手术眼的2月前后屈光度及眼轴的变化,发现豚鼠视网膜上的成像在眼也同人相似,是一个正视化过程,进一步论证了前人选择豚鼠模拟人眼研究的科学性;(2)模型组及治疗组造模后实验眼屈光度和眼轴的改变,提示豚鼠离焦型近视模型建立成功,进一步论证离焦性近视模型和大多数近视眼原型相吻合,再次论证了环境因素在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3)HE染色形态学及TUNEL试剂盒检测观察结果均说明,增视明目散在病理学、超微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修复,降低凋亡率,对视网膜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来科学解释了近视患者远视力及屈光度治疗后得以改善的机理。可预防和治疗近视。(4)为中医药治疗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开发新方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
方法:1.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观察标准的60例(共120只眼),年龄在8-15岁的的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增视明目散治疗组与观察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予增视明目散配方颗粒剂治疗3个疗程,连续治疗15天为1个疗程,1剂/日,分早中晚3次温开水冲服,相邻疗程间休息3天,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对照组予常规验光配镜,不做任何治疗,并免费与治疗组同时定期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裸眼远视力、静态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的差异,总结和评价增视明目散治疗的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2.动物实验研究:将实验选用的30只2周龄左右的白色普通级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治疗组、模型组、空白组)。空白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和治疗组予-20D透镜连续固定在实验眼(均为右眼)前1个月以建立离焦性近视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当天给治疗组进行增视明目散灌胃治疗,1日3次,连续灌胃1个月,确认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予24小时内立即取标本,3组豚鼠实验前后分别行眼轴和屈光度检查,视网膜检查(HE染色形态学观察和TUNEL法细胞凋亡检测),并记录各项指标,疗程结束后对3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增视明目散对视网膜凋亡细胞的修复作用的治疗效果。
结果:1.临床研究:治疗疗程结束后,治疗组的远视力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屈光度较治疗前降低,相较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两组的眼轴均无明显变化,比较均不具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1.33%,两组总疗效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1)造模前3组豚鼠的双眼呈远视状态,屈光度、眼轴均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造模后模型组和治疗组的实验眼屈光度均较造模前明显增高,眼轴均明显增长,与空白组对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个月后,治疗组实验眼屈光度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眼轴较模型组无明显变化(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HE染色结果:空白组视网膜结构清晰,未见凋亡细胞;模型组和治疗组的视网膜各层结构均有改变,神经节细胞层及外核层、内核层均发现凋亡细胞;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减少、细胞排列稀疏紊乱、程度减轻。(3)TUNE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TUNEL检测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模型组及治疗组均可见视网膜上的细胞核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即凋亡细胞,且部分视网膜细胞核虽未棕黄色着染,但其细胞结构呈凋亡细胞形态学改变。中药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显示内核层与外核层细胞核呈棕黄色着染数目较少,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程度明显减轻。视网膜细胞凋亡率统计结果:模型对照组11.82±0.12%,中药治疗组7.43±0.08%,治疗组较模型组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1.临床观察方面:(1)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远视力改善较明显,说明增视明目散可以提高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的远视力,起到较明显的改善作用;(2)治疗结束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屈光度降低较明显,对照组治疗前后屈光度无明显变化,进一步说明增视明目散可以降低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患者的屈光度,起到较明显的治疗作用;(3)两组治疗前后眼轴均无明显变化,说明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眼轴较好控制,无进展性增长;(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增视明目散对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具有较好的控制及治疗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提高青少年患者的视力,降低屈光度,改善视功能,但治疗效果不是特别显著,尚无治愈病例。
2.动物实验方面:(1)通过观察空白组豚鼠双眼,模型组及治疗组非手术眼的2月前后屈光度及眼轴的变化,发现豚鼠视网膜上的成像在眼也同人相似,是一个正视化过程,进一步论证了前人选择豚鼠模拟人眼研究的科学性;(2)模型组及治疗组造模后实验眼屈光度和眼轴的改变,提示豚鼠离焦型近视模型建立成功,进一步论证离焦性近视模型和大多数近视眼原型相吻合,再次论证了环境因素在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3)HE染色形态学及TUNEL试剂盒检测观察结果均说明,增视明目散在病理学、超微结构等方面通过对视网膜细胞凋亡的修复,降低凋亡率,对视网膜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来科学解释了近视患者远视力及屈光度治疗后得以改善的机理。可预防和治疗近视。(4)为中医药治疗青少年肝肾不足型中度近视开发新方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