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境,历来是语义学家、语用学家、民俗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及认知学家等共同探讨的课题,对语境分析的方法已从语言语境——即上下文,经由二元化——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三元化——语言语境、物理语境和共享知识,走向多元化(世界知识、集体知识、特定知识、参与者、正式程度及媒体等)的趋势(胡壮麟1, 2002)。近年来,对语境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分析静态的话语或文本中的显性因素,而是从动态的角度分析蕴涵于说话人双方、作者与读者交流过程中的隐性因素。通过对语境的分析,发现帮助理解意义的因素,并将之运用到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依据语境理论,针对《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从教材的研发、使用和教材对教学的实际作用等方面探讨语境的价值和对教学活动的指导意义。《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读写能力是综合应用能力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本文以读写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南大学本科生中学习《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和《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的60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他们感兴趣的10个主题,在两本教程中选取同一主题的两个单元,对其中的读写教材进行比较分析。采用课堂观察、采访和调查问卷的研究方法,发现语境可以帮助教师讲解语言文化知识,并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信息内容,而教材语境的创建首先要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认知规律相符,才能激起学生的理解图式,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其次,教材语境要具有可转移性,能够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最后,创建的语境要与实际应用一致,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教材是体现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之一。教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也是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三者之间的语言表述和意义理解的过程,其中的语境因素包括语言知识、世界知识,交流参与者的主客观因素和当时当地的教学情境等因素,这些语境因素是与外语习得、文化交流、语言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要在教材和教学中得以体现,同时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形式来实现教材语境。而对教材的评价不能仅仅停留在包装和内容的编排上,要注意教材是否构建了可理解的语境,并能被教师和学生解析,有助于语言习得。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也可对教材进行部分增减以适应具体的教学活动,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由于调查对象、调查时间的局限性,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虽然提出教材语境的可转移性,但转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语境有助于语言习得,但可测试的是学习的表征,很难准确测量语境的其他维度,无法准确确定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语言时的心理状态。因此本文对语境作用的分析有一定主观性,有待今后教学实践的验证。希望这篇论文能够为大学英语读写教材的研发和英语教学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